羚羊角是我国名贵的兽类中药材之一,始载《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tataricaLinnaeus的角。属于名贵中药材,其性寒,味咸,归肝、心经,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等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等症。
《本草纲目》记载羚羊角有平肝舒筋,安风定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之功效。它是许多成方制剂的主要,如《中国药典》收载的牛黄降压片,平肝舒络丸、石斛夜光丸、小儿回春丹、牛黄清心丸、羚羊清肺丸等,尤其以羚羊角丝的水煎液,无毒无味,更适用于婴幼儿服用。由于羚羊角的临床疗效较好,需求量屡增不减。
(赛加羚羊)
羚羊角的应用
01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本品主入肝经,咸寒质重,善能清泄肝热,平风,惊解痉。故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用治温热病热邪炽盛之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常与钩藤、白芍、菊花、桑叶、生地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治妇女子痫,可与防风、独活、茯神、酸枣仁等配伍,如羚羊角散(《济生方》);用治癫痫、惊悸等,可与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同用。
02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味咸质重主降,有平肝潜阳之功。治肝阳上亢所致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头痛如劈等症,常与石决明、龟甲、生地、菊花等同用,如羚羊角汤(《医醇媵义》)。
03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本品善清泻肝火而明目。故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常与决明子、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同用,如羚羊角散(《和剂局方》)。
04
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本品入心肝二经,寒以胜热,故能气血两清,清热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用于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甚或抽搐,热毒斑疹等症,常与石膏、寒水石、麝香等配伍,如紫雪丹(《千金方》);又王孟英以羚羊角、犀角加入白虎汤中,称羚犀石膏知母汤,治温热病壮热、谵语发斑等。
(羚羊角)
此外,本品有解热,镇痛之效,可用于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羚羊角的化学成分:经实验研究分离及测定羚羊角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无机元素等多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及少量多肽,酸水解羚羊角粉测得16种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较高。彭新君等发现其酸水解注射液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并具有解热、镇静和抗惊等药理作用。
羚羊角是一味具有多重功效的中药材,其解热、镇静、抗惊厥等作用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并且其还有抗血栓,改善血管通透性、抗高血压、镇咳祛痰等作用。且现代研究发掘治疗痰热内闭清窍型脑出血在常规西药应用下,羚羊角汤联合复方麝香注射液疗效显著。目前我国临床上对羚羊角及其复方的研究颇多,其解热、抗炎等作用应用较广,但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其他特殊作用,其抑菌、抗病毒作用也较为重要,并且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未来面对各种致病菌强大的耐药作用,羚羊角有独特的抗菌性。对改善目前各种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广泛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但羚羊角属稀贵药材,目前大部分需从外国进口,如何解决资源短缺是一直需要探索问题。目前解决的办法主要有增加羚羊角的利用率、人工驯养及寻找替代品。
羚羊角的炮制方法始载于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从梁代的《本草经集注》收载羚羊角的炮制方法起,中经唐、宋、元、明、清,直到晚清的《医家四要》,其炮制方法主要采用锉成屑,镑成片,研成粉,烧而灰而后刮取其粉等法,其目的是使其整只的质地坚硬的角成屑或片煎服,使成极细粉吞服。对羚羊角的使用部位,未见需去其骨塞的记载。而羚羊角需去其骨塞的资料,始见于版的《中国药典》和《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而其角塞部分约占整角的40%,若对其加以研究,证明它同样可以入药且药效与羚羊角质部分相似,这无异于可以提高利用率。有利解决羚羊角药源紧缺的矛盾。
羚羊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夏天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群栖。主产于新疆天山北路伊梨、博落培拉河流;甘肃、青海之泽海河漠地区,西藏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国外产于西伯利亚、小亚细亚及蒙古、泰国、越南等地。目前,有关羚羊人工驯养的报道还很少,而谭锋、关超、魏重涛首次报道成年赛加羚羊的菜食饮水、反刍、运动、休息、排泄等行为,初步揭示了人工驯养的成年赛加羚羊昼夜活动规律,为饲养管理,繁殖推广,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山羊角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kedusgoralltardwicke的角。性味咸,寒。归肝经。功能平肝,镇惊。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以及惊风抽搐等证。《医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可代使用羚羊角。除此外还有石决明、钩藤可作为其替代品。
(青羊)
羚羊属于珍稀物种,药源紧缺,且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此为了寻找和扩大药源,需寻找其代用品,而与羚羊同科的绵羊、山羊在我国有极为丰富的资源。随着对它们的研究深入,将为羚羊角的利用和保护提供更多有益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宁,庞剑.羚羊角药理作用研究进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0(01):-.
[2]姜清华.名贵中药羚羊角的鉴定及其替代品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3]姜清华,翟延君,刘艳杰,张剑.名贵中药羚羊角研究进展概述[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01):29-30.
[4]张能荣.研究中药名贵动物药的回顾与展望[J].生化药物杂志,(04):13-16.
[5]臧载阳.羚羊角本草考证[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01):57-59.
[6]张龙霏,胡晶红,张永清.羚羊角药理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10(28):23-26+33.[7]李淑莲,蒋蕾,赵文静.羚羊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05):36-37.[8]姜清华,翟延君.羚羊角与山羊角药理作用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07):-.[9]李友宾,彭蕴茹,段金廒.羚羊角的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12(39):75-77.
本文作者:王泽
图文排版:倩雯
图片来源:王泽
声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