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儿童鸡胸
宝宝鸡胸
鸡胸怎么办
鸡胸治疗
婴儿鸡胸
鸡胸驼背

茸马医生丨病发率逐年增高,2岁以内的宝宝

本期作者:高兰英

1岁的真真从小就爱哭,不长个,身体好像也没劲儿,不会走路。除此之外,妈妈还发现她有些O型腿。去儿保科体检时,医生怀疑真真缺乏维生素D,患上了佝偻病,要求做进一步检查。

很多家长都知道,佝偻病是对孩子侵害非常大的一种骨骼疾病,它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现在佝偻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引起了很多家长的重视。

但什么是儿童佝偻病,它有什么临床表现、具体有哪些危害,家长们却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请南京医院儿科高年资主治医师高兰英医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维生素D的缺乏是佝偻病的主要诱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指: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钙不能正常沉积在骨骼生长部位,导致了一系列的骨骼病变,它是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那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都有哪些呢?高兰英医生指出这五点:

①日照不足

日光照射是人体维生素D最主要的来源。但现在因为高楼林立,阻碍了阳光的照射,加上大气污染吸收了部分的紫外线,导致宝宝日照不足。

②食物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

在我们的天然食物中只有部分海鱼的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我们日常食用的肉类、蛋类中的维生素D含量是非常少的,而蔬菜、水果、谷类几乎是不含维生素D的。

③钙磷比例不当

母乳中钙磷含量比较低,但它2:1的比例最适宜钙的吸收。配方牛乳中钙磷含量比较高,但它的比例是1.2:1,磷的含量过高,不利于钙的吸收,容易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④维生素D储备不足,生长过快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并储存在体内,供出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需求。妈妈孕期维生素D不足、早产、低体重出生儿、双胞胎这些情况容易造成胎儿维生素D储存不足,出生后较早期就有可能发生维生素D缺乏。另外婴儿生长速度过快使得维生素D相对不足也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⑤吸收障碍

食物中的维生素D进入人体,需要经过肠道的吸收、肝脏肾脏的羟化合成后被人体所利用。如果有慢性的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异常、胆道阻塞,那么就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慢性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抗癫痫药物会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合成、影响利用,这也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一方面原因。

佝偻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

佝偻病的初期:常见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特别是三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一般临床表现是一些非特异性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比如多汗、烦闹、睡眠不安。

尤其是多汗,容易促使宝宝在睡眠的时候头枕部皮肤发痒,导致宝宝不停地摩擦枕部,造成枕部的头发脱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枕秃”。但是这些临床表现都是非特异性的只是作为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佝偻病的活动期:小于六个月的小婴儿一般表现在颅骨软化,前囟的边缘触起来比较软,颅骨触摸起来有乒乓球的感觉,也就是俗称的“乒乓头”。

大于六个月的婴幼儿一般表现在头部、胸骨、四肢的骨骼改变。

头部的骨骼改变

主要表现有前囟闭合会延迟,头围会比正常儿童大,头顶从上往下看,像是一个方方的盒子,我们俗称“方颅”。

胸部的骨骼改变

主要表现有“鸡胸”、“漏斗胸”、“肋串珠”。肋串珠是由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的地方看起来像一个圆形的隆起,从上往下看像是一串串珠的样子,俗称“肋骨串珠”。

胸骨柄与周围邻近的软骨组织向前凸起,会形成“鸡胸”、“漏斗胸”,这是由于胸骨下缘向内凹陷导致的。

四肢的骨骼改变

手腕、脚踝可见一些钝圆形的环状突起,我们俗称叫“手镯”、“脚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站立与行走,双下肢就开始负重了,可能会形成“O型腿”或“X型腿”。

佝偻病的恢复期:初期和活动期的佝偻病患儿经过阳光照射、药物治疗后,临床表现和体征逐渐地减轻或消失,这个阶段被称为恢复期。

佝偻病的后遗症期:常见于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由于婴幼儿期间严重的佝偻病残留了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佝偻病的防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的发生。

佝偻病的治疗原则

以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口服为主,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是每日到单位,口服一个月后,改为预防剂量,即每日单位。

对于严重的佝偻病,合并了一定的并发症或不能口服的时候,建议采用一次大剂量(20万到30万个单位)的维生素D肌肉注射。三个月之后改为预防剂量。

在采用补充维生素D口服的同时,建议加强营养提供足够的奶量,以补充钙类和优质蛋白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每日的户外活动。

佝偻病要如何预防,高兰英医生给出这样两个观点:

高兰英

孕期和婴幼儿时期的预防是关键

孕期预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它的预防应当从孕期就要开始。

对于怀孕的妈妈,建议一定要坚持户外活动,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D、钙、磷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在怀孕的后期要开始补充口服的维生素D,我们推荐剂量是每日个单位。

婴幼儿时期的预防

宝宝出生一个月之后,一定要坚持每日阳光照射1到2个小时。足月儿出生两周后,要开始口服补充维生素D每日个单位。

早产、低体重出生儿以及双胞胎建议出生后一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个单位。口服三个月之后改为预防的剂量,每日个单位。一般来说要补充到两岁之后。

夏季阳光充足,对于户外活动比较多的儿童可以适当地减量或暂停。

答题活动排行榜,滑动查看哦

往期链接

01夏季常见病第一期:茸马医生丨病从口入,夏季哪些食物会引起宝宝肠胃疾病?

02夏季常见病第二期:茸马医生丨宝宝夏季常见病,最后一个竟和空调有关?

疾病

讲座

辅食

科普

漫画

Dr茸马

专注0~14岁儿童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ej.com/bbjx/13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