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月的一个春日里,曾经探访上林湖,那时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还不久,上林湖的越窑遗址博物馆也是刚刚建成,新人逛新馆,看什么都是新鲜的,一个龙窑模型就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更不用说展厅里陈列的后司岙窑址考古出土的秘色瓷。
那一次的上林湖,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而满山的杨梅树也让我多了一个心愿:一定要在某个杨梅季再来一次,望着千峰翠色品尝地产杨梅,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如约而来。
越窑遗址博物馆,共有三层展厅。这三年来,持续学习相关瓷器知识,光郑建明教授的秘色瓷讲座就苏博吴博各听了一次,所以再逛博物馆时,更多的是享受展品本身的美。
第一层展厅,介绍的是青瓷。
越窑青瓷被称为中国的“母亲瓷”,从东汉燃起熊熊的窑火,历经千年,直到南宋初年才停止烧造。而唐中晚期到北宋早期,这里所烧造的秘色瓷更是将青瓷技艺推上了这千年里的巅峰时刻。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苏州人,他是陈万里先生。年,他经过实地考证,最早明确提出上林湖越窑“是一个为中国青瓷奠定基础的重要的窑地”,并且提出这里是秘色瓷的产地,被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苏州和上林湖的跨越杭州湾之缘分可见深厚。
中国自东汉中晚期出现成熟瓷器,年的瓷器烧造史,越窑在前半程一直引领着潮流。龙窑的分段烧成,火膛移位工艺,匣钵的发明,一次次推动瓷器烧造工艺的革新。今天的我们,回首千年时,只见遗存下的都是精华,而当年这些作品又该是怎样的耗尽心力之作啊。
第二层展厅,介绍的是秘色瓷,也是整个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区。
关于秘色瓷的基础知识,不浪费篇幅讲述。展厅演播厅里面,循环播放着秘色瓷千年之谜,光彩重现的视频,而苏州博物馆的莲花碗也是片中的主角,这是苏州和上林湖的又一个缘分。
这部分展厅陈列的秘色瓷,都出自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出土的残片应该是经过了展览级别的修复,完整度非常高,晶莹润泽的釉色,精致典雅的器型,沉静甜美如冰似玉,件件出彩。
在展厅,关于秘色瓷的几个小问题,我们也一起找到了答案:
首先,它和普通青瓷用的原料一样吗?
答案是:基本一致。但是制作秘色瓷的瓷土淘洗更加精细,因此胎体更为致密和细腻,烧制的成品品质更高。
其次,怎样保证纯净的青绿色?
秘色瓷代表了青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准,并且专供皇家使用,因此它的工艺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瓷质匣钵替代了传统的耐火材料普通匣钵,并且单件装烧,以釉封口。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匣钵中的器物在烧造和冷却过程中的强还原气氛,釉中相当部分的氧化铁被还原,就能呈现出纯净的青色,反之,釉色则青中带黄。
当然,这样做的一个后遗症也显而易见,本来可以多次利用的匣钵,因为釉封口后变成一次性使用,再加上瓷质匣钵与瓷器使用同样的原料,直接导致上林湖优质瓷土资源更快地被消耗殆尽,也成为秘色瓷在北宋即停烧的原因之一。
最后,秘色瓷碗底的支烧痕迹,如图所示,是不是非常清楚了?
第三层展厅,是关于越窑瓷器的外销,此处略过。
二访上林湖,如愿见到千峰翠色,红果满枝。余姚种植杨梅的历史悠久,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初夏的雨季,仿佛是为杨梅量身定制的一般。遥想千年之前的那些六月里,上林湖的窑工们是不是也会每年在江南的梅雨中,期待杨梅成熟季的到来,如同每次越窑开时,满目所见皆是瓷中翠色的那份欣喜?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