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微量元素?
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就称为微量元素。其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并且必须通过食物摄取的微量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人体每日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少,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对人的生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不平衡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
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与生命活力密切相关,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比较明确的是约30%的疾病直接是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所致。如缺锌可引起口、眼、肛门或外阴部红肿、丘疹、湿疹。又如它们能参与消化酶的活化,维持宝宝正常的消化功能。如果没有这些酶,宝宝吃一顿饭可需要50年才能消化完!再比如碘关系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正常,就会使宝宝患上甲亢或甲减。它们还能运输身体里的其他元素,比如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也在血红蛋白里负责将氧气输送到宝宝全身各处,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
2.目前现有的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都有哪些?
★通过头发检测: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每个人头发的发质、环境的污染、洗涤的方法、使用的洗涤剂,取头发的部位、取头发使用的工具以及化验室内的环境、各家使用的检验仪器的不同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所以是绝对没有意义的检测。
★通过手指\耳垂血检测:很多人认为这种方法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小,但是针刺的部位如果进针浅血液流不出来,化验师通过手挤出血液来,势必会将周围的组织液混入,结果不能充分代表血液水平。同时标本极易污染,这样的检测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在采集过程中标本存在着交叉污染的情况、医院所采用的化验仪器是不同的、化验用的微量元素专用试管是否合格、以及封闭试管的各种材料是否合格、化验员的专业水平如何、化验室的环境是否符合标准、即使以上都合格,小儿当时的饮食、食物的品种、患有的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通过静脉血检测:只有通过静脉取血检测的微量元素,才能反映血清含量,目前来说静脉血检查也不能全面反映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真实营养状况,即使是静脉取血获得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相应组织内含量,因为很多微量元素存在于血液中只是极少量,有的微量元素甚至还不到身体储存量的1%,静脉血检查包括采集指血检查只能反映身体血液中瞬间的必需微量元素和一些常量元素的情况,在采集标本过程中也极易受到污染。因此化验结果也只能供临床参考。由于取血比较困难,医院还是多以取指血检测。
3.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准确吗?这种检测有意义吗?
看了以上的介绍,大家会发出疑问,微量元素检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它能反映出宝宝真实的营养状况吗?其实微量元素检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这份结果可不能当成是否缺乏营养的判决书!
★结果容易受到影响:在明白了微量元素是什么和了解几种检测方法以后,我们就不难知道,占人体比重不足万分之一的元素,其检测结果是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比如检测时宝宝的身体状况、采血时的手法和贮血容器、送检的时间、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等,都会影响到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因此报告单上的数值也很难真实反映宝宝体内微量元素的真实情况。
★微量元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微量元素检测普遍是采用指尖血、耳垂血、头发这些方法检测。但由于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散布于各处,光从血液和头发中测得的数值就只是一小部分。比如氟98%分布在骨骼里,锌65%分布在肌肉里,铜70%~90%分布在肌肉骨骼肝脏中,碘37%存在于甲状腺里,铬37%分布于皮肤中。所以单丛血液、毛发中检测的数据,很难反映在宝宝身体里完整的含量。
★反映的营养状况较片面:血液中测得的微量元素值只能反映出宝宝近一两天的营养状况和微量元素水平,如果宝宝这几天胃口不佳或者某些食物吃得特别多,就可能使某些微量元素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头发虽然代谢活动比较慢,可以反映出近一个月宝宝的营养情况,但由于其中的含量实在太少了,所以检测结果也不够准确。
4.钙,并不是微量元素!
在许多微量元素检测中都少不了妈妈们最关心的“钙”!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元素,也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钙占人体重量的1.5%~2%,主要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其中99%存在骨骼和牙齿中,远超微量元素0.01%的标准,所以它并不属于微量元素。而余下的1%的钙常以结合的或游离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这就是医学上称为的“混溶钙池”。其中血钙在体内的含量还不足1%。混溶钙池的钙是维持着体内多种正常生理状态,且骨骼钙和混溶钙池钙在体内维持着动态平衡:当血钙降低时,骨骼中大部分的钙可以随时游离出来以补充血钙的不足,维持着内环境的稳定。所以通过指血或静脉血化验全身钙元素的营养状况是不准确的。
最重要的是,由于血液中钙的含量受到身体的精确调控,所有总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当宝宝摄入钙不足,血液中钙浓度降低时,大脑会发出指令,让骨骼中的钙释放出来;反之当宝宝摄入钙过量,血液中钙浓度超标时,大脑会下达另一个命令让身体对钙的吸收率降低。所以当妈妈们拿到检测报告发现宝宝的血钙含量在正常范围时,请不要高兴得太早,也许宝宝骨骼中的钙正面临危机。(其他文章参考)
5.宝爸宝妈经常会问的问题!
▲我家孩子感觉长的太慢(快)了,是不是缺少微量元素?
答:孩子长得快慢是自然生长的过程,均衡营养是儿童生长的保证,母乳是蓝本(纯母乳喂养儿每天接受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合理添加辅食,逐渐过度到固体食物为主食。不要总是把一些自己解释不清的现象,用缺钙、缺锌等解释。
身高相对高的孩子,掌握平衡相对偏慢,也就是比同龄孩子稍晚些,家长不要担心与缺少微量元素有关。只要正常喂养,正常生长,尊重生长发育过程(不要刻意“锻炼”孩子的运动功能),孩子不会因生长快而出现发育问题。同样的,比同龄孩子偏矮,一定与微量元素无关,更不会是缺钙所致。钙沉着于骨骼内,需维生素D参与;长骨长长依赖骨骼两端干骺端不断生长。只有干骺端不断生长,骨骼才能逐渐拉长,钙在维生素D作用下才能源源不断进入骨骼。对矮小评估可通过喂养、骨龄、生长激素等综合评估,切不可一味补钙。
家长们要考虑全面营养,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保证食品多样化就可以了,少想个别营养素。
▲宝宝走路O型腿(X型腿),是缺少微量元素钙和锌吗?补了就好了吗?
答:罗圈腿,也称O型腿,指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间距多3厘米,测量时宝宝必须平躺且完全放松,可在熟睡时观察。X型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指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O型腿是膝关节出现问题,与膝关节发育有关,过早蹦跳和站立是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造成X型腿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小儿的佝偻病,一种是先天的遗传,另外还有一少部分是因为软骨发育障碍、外伤、骨折等引起的后遗症。这些都需要看医生,与缺少微量元素无关。
家长应该咨询儿童骨科医生,专业检查+积极有效治疗。在此提醒,当婴儿不能自主站立时,不要强行让婴儿站立;才3-4个月的婴儿,家长就经常托着孩子腋下在床上或成人大腿上蹦跳,虽可引起孩子愉悦,但对膝关节损伤较大。随肌肉和骨骼发育,孩子才会站立、行走。不要以“愉悦”破坏婴儿自然发展规律。
▲宝宝睡觉特别爱出汗,有枕秃,出牙晚出牙少出牙慢,睡觉爱哭易醒,肋缘轻度外翻、胃口不好食欲差,体重不增长是缺少微量元素吗?
答:宝宝新陈代谢比成人快,所以爱出汗,婴幼儿全身汗毛孔多未开放,遇热时,常见头部出汗(因头发毛囊与外界相通),尤其越小的婴儿头部散热所占全身散热的百分比越高,新生儿头部散热占全身散热的50%。为何孩子头爱出汗?就是因为头部散热多的缘故,与缺钙和缺锌无关;
婴儿头枕部会随着生长,几个月后头发变得稀少,甚至暂时性无发。这种现象称为枕秃,是婴儿发育中的正常现象,与缺钙、营养不足、受惊吓等均无关,与局部在平躺转头时多次摩擦有关。无需为此担忧,待孩子会坐、站、走以后,枕部头发就会逐渐长出。大约三岁时头发生长和分布都会正常;
婴儿出牙早晚和快慢与缺钙无直接关系,多与遗传有关。因胎儿后期,乳牙和恒牙胚就已形成。若真的有缺钙,会发现婴儿的牙齿有裂痕或者是易碎现象,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从平均出牙时间来说,婴儿满六个月开始出牙,平均一个月出一颗牙。但没有几个孩子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出牙。除极个别的婴儿出生时已出牙,第一颗牙萌出时间可从生后4个月至生后15~18个月。出牙的速度也不是均匀的。2-3岁内会全部出齐20颗。只要生长发育正常,家长不必纠结于出牙时间的早晚和快慢;
宝宝睡觉爱哭易醒大部分是身体的因素,如出牙期的疼痛、尿布湿了或脏了、睡衣不吸汗不透气不宽松、饥饿、鼻塞、太冷或太热、肠绞痛、感冒发烧、过敏及过敏导致的肠道不适、蛲虫、尿道感染等等,还有可能是周围的声响如装修、烟花爆竹等等引起,但绝不是缺少微量元素的原因;
肋缘轻度外翻属正常。鸡胸指的是胸骨高耸,类似鸡的胸脯。肋缘外翘,是因隔开胸、腹的膈肌附着于倒数第二条肋骨内缘。婴儿膈肌较僵硬,会向内拉肋骨,造成肋缘外翘,如同喇叭花,与缺钙无关。对相对较胖婴儿,肋缘外翻不明显;对相对较瘦婴儿,肋缘外翻比较显著,就会发现两侧多少有些不对称。这种现象与缺钙和微量元素无关,2-3岁会逐渐缓解;
胃口不好食欲差,体重不增长,家长不可自己判断,应该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生长发育曲线做为标准,观察婴儿生长趋势。如果出现以上状况,应与进食不够;消化吸收不良;体内因疾病消耗过多等一种或几种原因有关。进食中要保证足够碳水化合物,不要按成人健康饮食观--“多吃菜,少吃饭;多吃粗粮”来要求。对婴幼儿,碳水化合物是最易被消化和吸收的能量物质。六个月婴儿开始添加辅食,辅食种类、数量、喂养方式和婴儿接受状况,是辅食添加合适与否的基础。很多母乳喂养儿添加辅食后体重增长缓慢是因辅食添加不合理所致。所以希望妈妈们尽可能长地坚持母乳喂养。
▲宝宝头发又稀又黄、爱咬指甲、指甲有倒刺、指甲上面有白斑、爱磨牙、爱摇头是缺少微量元素吗?
答:宝宝头发又稀又黄,可能跟两点有关,其一:和妈妈孕期营养有关,如果妈妈在孕期黑芝麻、核桃、蔬菜、水果吃的少,就会影响宝宝的发质。也和宝宝出生后的营养有关,如果生后营养不足,头发会变得稀疏发黄,缺乏光泽。但是,现在的孩子,真正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发质差的很少见。是否是营养不良所致,可以从发质上初步判断。虽然发黄,但是有光泽,比较柔顺,就不是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质,不但发黄,发稀,还缺乏光泽,杂乱无章地乍着。其二:发质的好坏,除了与营养有关外,还与遗传有关,也与对头发的护理有关。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发质很差的,也可能会遗传给婴儿,即使出生时头发很黑,也可能会慢慢变黄;
爱咬指甲:1.模仿所致:宝宝很可能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吃手或者咬指甲,再或者看到爸爸、爷爷在抽香烟,于是冲着好奇的本性开始模仿起来。2.缺乏安全感:孩子经常咬指甲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他们很是焦虑。例如第一次进幼儿园,发现爸爸妈妈在吵架,孩子的情绪没得到舒缓和安慰,便从咬指甲中来抒发不满,并逐渐养成习惯。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儿童还吃手或啃指甲主要是心理原因所致,与体内缺少某种元素关系不大。家长应该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并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鼓励他们逐渐戒掉不良习惯;
指甲有倒刺:不要担忧孩子指甲周围的“倒刺”与缺少微量元素或其它因素有关,其实与遗传有关。发现孩子有倒刺现象,父母观察自身,应该至少一方有此现象。出现倒刺不要用手拉扯,应用指甲刀剪去;建议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干燥的季节要给宝宝的小手涂上无刺激、含油份的护肤霜,像羊毛脂、硅霜、维生素E霜等。养孩子不要过于紧张,只要生长正常;进食正常;精神愉悦,就没必要紧张。不要总担心孩子缺少微量元素等;
指甲上面有白斑:淡红、光滑、亮泽的弧形小指甲,代表宝宝很健康。但如果宝宝指甲出现白点、或者絮状的白斑,可能是蛔虫症、胃肠道疾病,或贫血、营养不良等,也可能是由于受到挤压、碰撞,使甲根部甲母质细胞受到损伤导致。损伤所致的白点随着指甲向上生长会被剪掉,而疾病所导致的白点会反复出现;
爱磨牙:很多孩子磨牙可能是饿了,也有可能是习惯性的要张嘴说话,也有的是开始练习咀嚼了,这些因素都不排除,还有很多孩子都是由于睡觉前受到了惊吓或者是过于兴奋的时候才会在夜间出现磨牙的现象。还是部分孩子是由于在幼儿园的压力比较大,或者是和小朋友之间关系没处理好,或者是被家长训斥啊,这些都会导致孩子晚上磨牙的。有些孩子出现牙齿排列不齐或者是天生的咀嚼肌用力比较大,或者是牙齿咬合关系不好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这些都是孩子患病的原因。如果孩子出现磨牙也不能忽视了孩子肚子中是否有虫子,蛔虫是寄生在孩子的小肠内,不仅掠夺营养物质,还会刺激肠壁,分泌毒素,引起消化不良。蛔虫也会导致孩子的肚子出现疼痛,也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晚餐吃得过饱或者临睡前加餐,不仅影响营养素吸收,而且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因为入睡时,胃肠道里还积存着大量没有被消化的食物,整个消化系统就不得不“加夜班”,连续工作,甚至连咀嚼肌也被动员起来,不由自主地收缩,引起磨牙;
爱摇头:几个月婴儿出现揪耳朵、抠耳朵、拍头、摇头等现象非常常见,这不是缺钙、缺微量元素的表现,而是因为双侧内耳发育不均衡造成的耳部异物感。有些婴儿还会出现晕车等表现。帮助小婴儿按摩耳部;带大些婴儿玩转椅、秋千,都可帮助婴儿促进双侧内耳发育成熟、平衡。
▲宝宝囟门大\小闭合早\晚是缺少微量元素吗?
答:头颅主要由五块骨头组成,出生时五块骨头之间有缝隙(称骨缝)和空隙(称囟门)。随婴幼儿生长五块骨头逐渐通过纤维连接在一起。纤维连接形成后,就不会摸出骨缝和囟门了。
除前囟,其它囟门都会于生后2-3个月生理闭合。生后70天发现后囟门生理闭合不是异常现象。婴儿大脑生长不会因其它囟门闭合受到影响,只要前囟门和骨缝存在。骨缝多于生后6个月,前囟一般于18-24个月闭合。怀疑囟门早闭并头围增长极为缓慢和/或有可疑神经系统表现,应到儿童神经外科就诊。宝宝囟门大小存在个体差异,不能做为判断的依据。有的出生时囟门不足1厘米;有的则超过3厘米,通常1~3厘米。过分下陷的囟门可能是脱水的信号,过于突出与颅内压力大有关(大哭大叫时也会突出,平静时会恢复正常),只要孩子情绪好饮食活动好,不必担心。
6.什么时候需要带宝宝检测微量元素?
很多家长都问及何时应给孩子检测微量元素?因家长们担心孩子会缺什么,怕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生长发育主要依赖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宏量元素。微量元素只有在宏量元素充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