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食挑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家长,大约有45%的3~5岁城市儿童有偏食挑食的习惯。他们或强烈偏爱某些类型或质地的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或吃得少且慢,对食物不感兴趣等。其实,偏食挑食不仅仅存在于孩子当中,很多成年人也有明显的偏食挑食问题。偏食挑食行为一般是从小就开始的,此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很难改变。
导致偏食挑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家庭饮食特点、加工和烹调方法、食物口味、不良广告诱导、怕塞牙、怕鱼刺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偏食挑食。此外,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与放任、忽视对孩子正常饮食习惯的培养、强迫及哄骗孩子进食、进食气氛紧张、家长本身就偏食挑食等诸多因素也都容易助长孩子偏食挑食习惯的形成。
缺维生素A
不吃全脂乳品、豆类、动物肝脏等食物者,会因维生素A的缺乏而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引起角膜浑浊、软化、溃疡、穿孔,甚至失明。
缺维生素B
维生素B缺乏,会使皮肤粗糙、无光泽,口腔溃疡,引起毛囊丘疹、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纤维素缺乏,则可引起便秘。
缺维生素D
不吃鱼、虾、蛋黄、香菇等食物,会引起维生素D缺乏,如不及时补充、治疗,轻者可致婴儿多汗、夜啼;重者可致抽风,并引起骨骼畸形,如鸡胸、X形腿等。
缺维生素C
不吃新鲜蔬菜及水果,可因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致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轻者牙龈出血,重者可致骨膜下、关节腔内及肌肉内出血。
糖类、脂肪摄入过多
糖类、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食用过量含有酪氨酸、水杨酸盐、人工色素或被铅污染的食物,可诱发以任性、好动、多话、注意力难集中等为特点的儿童多动症。营养失衡还可导致内分泌失调,使激素作用发生变化,对情绪和性格产生不良影响,出现易激动、多躁动、好哭闹、沮丧等不稳定情绪。
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对于偏食挑食,行为矫正比药物治疗更有效、更重要。
1.营造轻松和谐的用餐气氛,切忌用餐时责骂、惩罚孩子。应给予孩子独立进食的机会,让孩子多次尝试新的或不喜欢的食物,不要强迫其进食,超过正常用餐时间(25分钟)仍不肯进食的,可适当让其体验饥饿感。
2.集中精力用餐,勿同时看电视或玩玩具。
3.避免进食前一小时喝饮料、吃零食或剧烈运动,因为这样会使食欲减退。
4.鼓励孩子参与餐前准备,让他们帮忙洗菜、拿调料、端菜、摆桌椅、分碗筷,使他们更愿意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愉快进食。
5.家长自己要做到不偏食挑食,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烹饪手艺,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教育孩子珍惜粮食,不要随便浪费。
饮食偏好作用大,性格情绪也能改
喜荤厌素是常见的偏食挑食现象。有研究发现,出家人多数性格温和、少怒,清心寡欲,与世无争,除了与其身心修养有关外,还与长期食素有关。长期吃素,血中5-羟色胺浓度较高,可使人心平气和。相反,游牧民族争强好斗,也与其饮食习惯有关。游牧民以肉类食物为主食,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较高,会使人脾气暴躁。偏食肉类的儿童存在烦躁易怒、喜动好斗、屡劝不听等不良表现,这与其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所以,饮食应以荤素合理搭配为宜。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不良行为与健康》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