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儿童鸡胸
宝宝鸡胸
鸡胸怎么办
鸡胸治疗
婴儿鸡胸
鸡胸驼背

我的父亲程懋坪

人事倥偬,今年已是父亲去世的第十五个年头了。

年4月,父亲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新建县(现属南昌市)。自曾祖父起就离开新建县老家的地主庄园——汪山土库,外出为官。曾祖父程一枢(志和)是清末当地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画鉴赏家,与光绪帝师翁同龢、晚清重臣端方诗书唱和,多有交游,且桃李天下。我的祖父程时煃(字柏庐),是曾祖父的第五子(家族大排行第八),自幼聪敏,性情活跃,青年时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他从中学教员、中学校长、大学教授一直做到民国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忠于信仰,脚踏实地、高效、鞠躬尽瘁地服务于职场和人民,祖父的这些品质,也深深地影响到父亲。父亲是长子,四岁(年)丧母,母亲是江西奉新望族帅大伊家之女,生有两子,病逝时还不到30岁。据父亲回忆,祖母临终时已不能言语,双手拉住娘家侍女的手,两眼直直地望着她久久不放,侍女明白她的意思,留下来照顾兄弟俩多年,后因儿子做生意发财,跪地求母回家享福,她才不得已离开他们。在少儿时期,父亲饱受继母虐待,好在他的二嫂(懋型之妻方淑瑾)待他如母,多方照顾,才获家庭温馨,并从此立下志愿,发奋念书,自力更生,改变境遇。

20年代末30年代初,父亲在上海中学念书期间得了肺结核,当时这种病基本无药可治,祖父就把他送到杭州西湖边一个庙里,粗衣素食青灯为伴,经一年的空气疗法居然自愈。年考取上海医学院(7年制)。41年毕业后,医院工作。42年,医院派部分医疗骨干到赣南吉安创办卫生所,时值抗战时期,当地还没有一正规的医疗机构,他和同事们救伤员,治难民,抗瘟疫,辗转碾辙,艰辛备至。几十年后,这小小的卫生所已发展成一所现医院。后历任国立中正医学院内科助教、讲师,同年9月考取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再去赫明科费传染病院和传染病控制中心进修。

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父亲立即动身回国,横渡太平洋于11月到达南昌。至于他回国的动因,我回忆他曾给我讲过三件事,一是在上大学期间,发现同寝室的同学枕头底下有一本马克思的著作,不久,这位同学就失踪了,同学父亲得知后悲痛欲绝。二是年11月,看见正在美国医学院留学的陈布雷次子陈过,在得到其父自杀的消息后独自垂泪的凄景。三是曾经一个美国同学与他调侃道:我们美国用的是马力,你们中国用的是米力,听后他的民族自尊心深深地被刺痛。我相信,父亲虽然对共产党的认识模糊,但对当时的国民党真是失望至极,加上中美交恶,父母妻儿尚在国内,便怀抱着一腔爱国热血回来了。在17年后的文革中他被迫害,我们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我问:爸爸,早知是这样,49年你为什么要回来?答曰:我不回来,就没有你了。我说:只要你好,没有我有什么关系,我可以到另外一家去投胎好了。他听了,便陷入了深深沉默之中。

在美留学期间的父亲

回国后,过去所服务的江西国立中正医学院已被解放军接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他像所有的归国知识分子一样,把全部的学识和精力投入到医疗和教学之中。殊不知,51年祖父出事了,那天下班回家,母亲悄悄对他说,听说明天要公审爹爹,父亲听后:瞎说。母亲回答:你不信,问问政委就知道了。父亲半信半疑去问政委,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则对政委说,届时我怕情绪失控,可不可以请假。政委望着他不加思索地说:“可以”。这段对话几十年间在我脑海里出现过多少次,现实是残酷的,“可以”两字却透出些许人间温情(政委叫张波,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文革中被残酷迫害,他女儿与我幼儿园同班,下乡多年才得以回城)。那一年父亲还不到40岁,从此患上失眠症,他和祖父的感情很深,又深爱自己的事业,情亲的创口始终在流血难以愈合,强烈的事业心又不允许在工作中那怕是一丁点的疏忽,那一种怎样的日子啊!

虽然家庭遭受如此重大变故,父亲仍然以极大的激情投入工作中,53年他参加赣州乙脑大流行的防治,54年云南边防部队疟疾猖獗,父亲在边疆一呆就是一年,保证了边防建设,并主笔编写《云南抗疟工作总结》一书,成为解放军医学杂志刊载的颇有影响的重要学术专著,得到了总后勤部首长高度赞扬。同年第六军医大学和第七军医大学合并,调防重庆。56年四川西部地区吸血虫病流行,他前往参加防治工作。

与传染科的同事们(右4为父亲)

55医院创建传染病科,又担任该科的领导工作。58年奉命去四川洪雅县参加当地防疟队总结抗疟工作,回途中得知四川西部数县钩端螺旋体病大流行,又参加了“钩体病”的防治和总结工作。外出抗疫、本院的临床治疗、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马不停蹄忙得他少有和子女相处的时间,但还是尽可能地挤时间关心我们。记得58年的一天中午父亲回家检查我的九九表,不得法总是背不下来,于是,他带我到街上小馆子,点了两碗馄饨,在饭馆的小桌子上,很耐心地教我背诵的方法,馄钝还未吃完就基本背下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运动接踵而至,57年反右前,上方多次动员给领导提意见,他工作努力勤奋,领导又是知识分子出身的老八路,对他信任有加,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到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时,顺利过关,对于他这种出身和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是十分幸运的。记得有一个插曲,那年我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都要经过军医大学家属区大院中贴满大字报的仓库操场,一天父亲下班经过那里,一同事说:程教授,那儿有你的大字报。过去一看,一张大字报两旁像春联似的挂了两串核桃,大意是程懋坪、陈仁亨、沈际皋教授的儿子缺乏管教偷摘公家的核桃。天哪!那明明是一颗野核桃树,害得我那念小学四年级的哥哥挨了父亲一顿饱打。这是父亲在反右运动中唯一的一张大字报,一场虚惊,足见他当时的囧境。

60年代初,国内对肝炎的病因和临床分类有重大分歧,父亲十分重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粮食匮乏“肿病”流行,他较早提出“肿病”中一部分“存在一种传染病”的观点,经过进一步临床研究及实验,证实了他提出“是病毒性肝炎”的主张,使广大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他针对国外一些论文将迁延型肝炎看着“急性期”的观点,较早地将肝炎划分为“迁延期”及“慢性”的建议,写出了内容丰富的论文数篇,对指导临床实践起到积极作用。其中“例肝炎的临床分型”的论文,在62年全军肝炎学术交流大会上引起高度重视。

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了保证高级知识分子的基本营养,允许他们定期在市政协礼堂吃上一顿高价餐,我们兄弟有时也去蹭上一顿,记得有一次饭后父亲感慨地对我们说:“老大老二,整个重庆市,能在这里吃饭的就只有这百多号人”。多年后我逐渐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正值农村饿殍遍野,国家经济极度困难尚能优待宝贵的建设人才,要感恩国家和人民;高级的建设人才奇缺,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报效国家。星期天,父亲常带着哥哥和我到门诊部去看望患者,或搀扶,或端茶递水,聊尽一些绵薄之力帮助他们,现在看来,父亲教育我们的用心是多么良苦。

感恩国家,拼命工作,父亲就是这样做的,63年春天,他刚满50岁,在临床和科研教学的多重压力下终于病倒了,在连续二十多天编写传染学讲义的一天夜里,大量黑褐色的血液从胃里喷出,送到病房时几乎摸不到脉搏,经多日抢救才活过来。那年我们三兄弟最大的16岁,最小的还不到7岁,奶奶时常望着我们叹道:“懋坪结婚结晚了”。

66年文革伊始,正值壮年的父亲按当时的标准划分可落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范畴,靠边站了。66、67年造反派们打派仗,搞武斗,还暂时顾不上这些“牛鬼蛇神”,只是没完没了永远写不完的交代材料,父亲写不过来,我就帮忙。67年初,我们被造反派屡次抄家后赶出了教授楼,一家7口人住进了二十来个平方的小屋,没有办法,我和哥哥只有住在学校,那年的夏天重庆武斗已是如火如荼,一到晚上枪弹轰鸣,飞舞的曳光弹照亮天空,父母、奶奶为我们担心得要命,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把我们周身看遍是否有伤才放心,舐犊之情,历历在目,有时候我在外面贪玩很晚回家,父亲担心发生意外,还要出来接我,多年后想起此景真是万分难过。

68年,造反派闹够了,就开始梳理这些“牛鬼蛇神”,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大大小小的批斗、游街成了家常便饭,有趣的是每当军人造反派要批斗他时,工人造反派得知消息就提前把他押解出来进行批斗,因为工人们出身社会底层心地善良同情弱者,所谓批斗只是虚张声势做做样子,将他保护起来少吃苦头。文革后父亲常常感慨,整他最厉害的却是他曾经最喜欢的学生们,而那些下层工人们,却做出如此高尚的善举,每念至此没齿难忘,当然,这也是父亲不分贵贱平等待人所结出的善果。那时,整个学校和3医院3级以上教授中一共抓出三十多个“牛鬼蛇神”,每过四五天就是一位教授的专题批斗会,其他的则在一旁陪斗,批斗完了拖出去还有打手伺候,一阵拳打脚踢就是鼻青脸肿。那年我18岁,小康12岁,这种批斗会父亲要我们参加,一是受教育,二是暗中保护他,我们去过好几次,三千多人的会场,震耳欲聋的声讨声、口号声汇成一片,我们也不得不举起拳头高呼口号,汇入声浪之中,待控诉完毕押出会场,所幸父亲身体单薄看来不堪一击,打手只是大喝一声“滚”一掌推过,他便悻悻离去。

69年11月,部队调防上海,不久,父亲获得“解放”,称之为“敌我矛盾当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虽然带着尾巴,庆幸的是可以看病行医了。在病房、门诊,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明哲保身,裹足不前,用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解除痛苦,特别是在多起疑难病症的诊断上,往往只是做一些常规检查(那个年代还没有先进的检验设备)就可以准确地判断病症,切中要害及时用药,想起现在的医生往往做了一大堆检查后还无法确诊,甚至还开一大堆处方药敷衍了事,真是无法望其项背。

71年摄于上海

73年,由于极左的政审材料,我们兄弟俩在农村招工、招兵受阻,父亲特向单位请假亲赴四川农村为我们建立关系,到了当地,不管地区、县、区、公社甚至旅店里的人闻讯纷纷请他看病,他来者不拒,累得腰酸背痛,当地多年后还流传一件轶事:那天下午一有闲暇,父医院,一进门就和几位年轻医生聊上了,问她们是哪里毕业的,年轻人看他的谈吐和气质也不好怠慢,其中有两位是上医毕业的,父亲就谦虚地称她们为“小同学”,在轻医院的基本状况,又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摆谈中这几位“小同学”还说到她们的领导、一位业务权威因文革受批判有情绪,工作状态不佳,父亲还现身说法开导那位领导,明智地对待人生磨难做好本职工作,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地委大院,成为美谈。

74年底,由于文革的摧残和长期工作的劳累,父亲脑中风了,好在抢救及时,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虽然右边肢体受到影响,但可以杵杖行走。脑中风一般情况下在4、5年内极易复发,他说五哥(懋筠)就是中风五年后复发去世的,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不放弃,坚持右手写字,坚持多走路,经过两年多的锻炼,身体基本恢复健康。

文革结束,他回到学医院传染科的领导岗位,从76年到84年进入专家组的8年间,多次独立编写传染学讲义,撰写了《钩端螺旋体防治手册》、《爆发性肝功衰竭》二书;针对一些临床工作者对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认识不够,主编了《药物与肝脏》一书;编写了《生物武器与医学防护》一书的临床部分;在国内较早地使用人工肾透析抢救流行性出血性患者;倡导人工肝辅助装置的研制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于82年自行设计制成吸附型二肝辅助装置,用于临床,曾抢救6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使其转危为安。从78年开始,他先后培育了15名硕士研究生,弟子们的论文在他的指导下多次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和获奖,为中青年同行修改英文译稿近百篇,甘当人梯,多次把自己的名字从弟子们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上划掉。70岁以后近十年间仍坚持每星期看两次门诊。在医学界,他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担任过中南军区《新医汇刊》主编,华东军区《内科学报》编辑,《中华结核病杂志》编辑,《解放军医学杂志》顾问,全军四个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上海肝炎防治小组成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传染病学主任委员、顾问,《重庆医药》杂志编委。

古稀高龄看门诊

年11月,父亲89岁高龄因病去世了,他的一生,为人忠实厚道,待人诚信平和,不管客观环境如何变化,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地去学习、去钻研自己认定的事情,任劳任怨地服务于他的学生和患者,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几年来,通过对“汪山土库”程氏大家族历史了解,从乐善好施的农夫鸭太公到嘉、道年间的三督抚,从桃李天下的程志和到后来的程学恂、程天放、程时煃、程琇、程懋型、程懋筠以及诸多本家及姻亲的贤能们,认认真真读书,诚诚肯肯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种精神遗产也正是汪山土库数代先辈潜移默化的血脉传承,愿子孙后代紧紧把握这优良传统,愿汪山土库老程家繁华万代。

程永康

.5.8

(由于







































白癜风医院拉萨哪家好
白颠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ej.com/bbjx/1229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