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儿童鸡胸
宝宝鸡胸
鸡胸怎么办
鸡胸治疗
婴儿鸡胸
鸡胸驼背

纯粹中医艾妈妈,艾宝宝

本文节选自白粹昭大夫的《纯粹中医》

《诗经·采葛》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因为采艾,彼此思念。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久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的描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艾草还是一味安胎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还说:"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妇人孕产,子宫的环境尤为重要。许多的不孕症,原因在于宫寒。中医是从形气神多层面考虑人体状态,不单是用体温表测量体温。清代医家傅青主做了比附:"冰寒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子宫内寒湿,怎么能孕育生命?傅青主有一个方子叫"温胞饮",就是温暖肝肾的。要调理好身体在准备怀孕的,因为你内环境不行,就不会平安孕育生产。古人把这个情况做了很形象的比喻,用了很优美的字句:"今胞胎既寒,何能受孕。虽男子鼓勇力战,其精甚热.直射于子宫之内,而寒冰之气相逼,亦不过茹之于暂而不能不吐之于久也",这里面就说出了终止妊娠的原因。有两个字,茹和吐,茹毛饮血,茹指吸纳,吃。吐,"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指花的开放。受精卵暂时着床,像花一样,开放不久啊!许多女性的不孕是因为宫寒。你要温通身体,驱除经脉脏腑的寒邪。

有些女性,因为多次流产而不孕,是肝肾的元气受损,经脉淤滞;有些是妊娠期间下血,暖胞宫,要温经止血,这个"艾",就是重要的一味药。

艾为菊科植物,或栽培或野生,遍布南北。北至新疆、蒙古,南至海南岛。江南的艾株高,为柴艾;江北的艾株矮,为草艾。不管南北,我们多是用艾草的叶子。艾草的叶子表面绿色,背面淡白色。五月的艾草,青翠婉约,芳香袭人。

南北朝时,有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的书,是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其中说道:"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笔者在门诊看病,有一个朋友是海南人,他讲,艾的味道好熟悉,小时候,弟弟出生前,祖母是用艾草熏屋子,卫生消毒,为他妈妈生产做准备,那是几十年前,在乡下。几年前,让笔者惊叹的一次在珠海,医院产房,一位产妇的家属准备两桶热汤水,上面盖着洁净的棉布,那是给产妇准备的,用艾叶煮的水洁净身体。

古人怎么用"艾"呢?在妇人产后,因感受风寒,腹痛欲死,用陈艾二斤,用小火焙干,捣铺在肚脐上,用绢布覆盖,用熨斗熨,等产妇嘴里有艾气出来,腹痛就止住了。这个方子出自《杨诚经验方》。这个方法在今天也可以变通应用,如产后,现在妇科产房多是压重物促使恶露排尽,如果把大颗盐粒炒热,混同部分艾绒,用棉布包裹,温敷脐腹,身心受益颇多。可以预防或治疗产后便秘、泄泻;产后情致异常,如产后抑郁等等。先贤名言,新产虽极虚,以温通祛瘀为要。

妇人产后,可服用姜艾鸡蛋温经散寒。配方:生姜15克,艾叶5克(若应季可用新鲜艾叶10克)鸡蛋两个。生姜拍碎,艾叶切断,与鸡蛋一起放入锅中,加水毫升同煮,蛋熟捞出去壳,再入汁中烧煮5分钟。饮汤吃蛋,每日一次,服一周,有益身体恢复。

春夏季节,可以采到新鲜的艾叶,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艾叶粥是很好佳品。配方:可用艾叶30克(干品15克),粳米克,红糖适量。将艾叶煎汁去渣,将粳米、红糖放入艾汁中煮粥。早晚温热服用,可温暖胞宫,适用于妇人产后恢复。

在旧时,幼儿患湿疹,中医称之为胎疮或奶癣,表现为哺乳期婴儿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细粒红疹,瘙痒,流水,反复发作,迅速蔓延。用艾叶煎煮浓汤为幼儿洗浴,一个月的时间,多可痊愈。

婴儿红臀,俗名叫尿布疹,是发生在尿布遮掩部位的皮炎。表现为皮肤发红、破皮、出水。原因是尿布更换不及时,粪便中的细菌分解尿素产生碱性的氨,刺激婴儿娇嫩的皮肤所致。尿布洗涤不干净,有残留尿液或肥皂,也可以引起红臀。现在细心的家长白天给婴儿用棉布旧衣物做的尿布,晚上用一次性尿裤,有些孩子还是有尿布疹。医院,有的确诊为念球菌感染,用抗真菌药物,也用油剂搽于患处,效果不大,且反复发作。这个时候,你用艾叶或艾绒煮水,抓一把,大约有50克左右,可以用细纱布包一下,这样水中就少了渣滓,煮一锅水,煮沸10分钟,给宝宝洗盆浴,水放至温度适合,多让小屁股在里泡一会儿,然后,用毛巾擦干,在患处涂抹一些橄榄油。以前,南方可以用茶油,北方用棉籽油均可。现在油类多是工业成品加工,橄榄油更放心一些。

如果出现红臀,要停用一次性尿裤,尿布应用旧的棉布;清洗要用肥皂,不用洗衣粉,要用清水涤净。在太阳下晒干,如果是夏季,当天晒干的尿布要隔一天再用,这样可以散散火气。现在条件好了,在几十年前,婴儿的尿布准备的不够,冬天,要在煤炉上烤干尿布,心急的父母赶紧给婴儿换上,往往容易红臀。艾叶,去湿、止痒,有的宝宝一周的时间就痊愈了。当然,已发红出疹,甚至溃烂,还医院检查使用外有药膏,把艾汤洗浴做为配合,相信宝宝会早日康复。

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到:"田舍小儿,任其自然,则无夭横"。无论城乡,当今我们失去许多自然。衣食住行,表面看似丰富,空气、饮水、粮食,是个体无法左右的。住高楼,独生之女,阻隔了许多自然和亲情、友情。

在临床,有一些幼童,三四岁,就有鼻炎、哮喘。到医院检查,儿童腺样体肥大,其实就是扁桃体增生。怎么办?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中医治疗有提出的方案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等等。认为是阴虚火旺,严重的,建议先手术切除,再吃中药。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大青年甚至成年,鼻炎这么多呢?多是空调病,尤其夏天,伤于寒;再加上冷饮。有些明星做冰饮料的广告,儿童趋之若鹜,真是可悲!

徐文兵先生在《字里藏医》举过一个例子,在农村,夏天给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牲口饮水,要在水槽里撒一些碎秸秆,目的是不让牲口喝的太快。喝的快,牲口就炸了肺。身体正毛窍腠理开张,内脏也有腠理,凉水一击,牲口都得受伤,何况幼童。在平常,幼童也好,成人也好,不要多食寒凉。夏天,给孩子喝一暖的菊花茶,绿豆汤解暑消渴多好!

有了病,要找医生。平常家长,多给幼童揉肚子,少食寒凉。这些有鼻炎、哮喘、爱感冒咳嗽的孩子,做腹诊,往往在胃脘部或肚脐周围有压痛点,有痞结,是寒性的疙瘩;如花生米、甚至红枣、鸡蛋大小;越小越是结实,难以化开。有的孩子是虚性,没有痞结,一敲肚子,嘭嘭的。笔者往往用针用灸,取中脘、水分、阴交、肓俞、天枢等穴,让家长协助用艾条温和灸。服一些温通肝肾的药,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再调理脾胃,很快就可以好起来。

小儿哮喘多发于肾气未充的孩子,肾主纳气,是先天之本,六气之根。气根于肾,而藏于肺。麻黄是解表药,而附子、细辛能引导麻黄去解肾脏的寒邪。哮喘、鼻炎这个病,你用了针灸,它就简约了;它是个上寒下热证。

笔者告诉家长,回家给孩子揉肚子,肚子的痞结揉散它;虚证的孩子,你把肚子也可以揉的充实起来。有痞结的孩子本质是元气虚,父母亲的双手就是最好的药;配合灸法,用艾条温和灸,灸用过针的穴位。真要下功夫,每天揉一个小时,要轻柔,还要有些刚性。打个比方,像在厨房揉面,用这种劲。边揉边灸,把艾条输送温热渗透、敷布开。

另外,灸脊柱的督脉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也很重要。有个妈妈,给孩子灸背部肺腧穴、膏肓穴;灸完后,孩子发烧。问笔者怎么回事?这是个积极的反应,阳气在生发吗。灸后背的腧穴,小儿娇嫩,你可以灸15分钟每天,配合揉腹30分钟。脚心涌泉、手心劳宫,都可以给幼儿轻灸,灸三五分钟作为日常保健。

古人的灸法,很多是直接灸。灸法很了不起!几乎我们现在看到的儿科病,用灸都可以见神效,可惜我们的观念变化了,不愿意这么用了。笔者讲一个现在看来有些恐怖的例子,比鸡胸,小儿患佝偻病时,胸部出现的骨骼畸形。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婴儿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现在我们还是没有好的办法。笔者的朋友,年代末有鸡胸,家长领着到民间医生治疗,就是用一根火绳,其实是棉布裹得粗的艾绒条,火着的很旺,抵在胸部膻中穴,这时几个大人要按住孩子,烧一下,很多孩子鸡胸就好了。这也是直接灸,把身体这个阴结破了,阳气透出来,身体就得到改观。现在家长,能舍得孩子吃这个皮肉之苦?笔者先介绍一些温和的方法,更容易接受些。

在湖南的乡下还流行这样的方法,端午节前后,家长把艾连着枝条煮水,为小儿擦洗身体;还用艾的枝条轻轻抽打小孩的背部,以红晕为度。在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陈坤的了疟疾,周迅就是用艾蒿抽打陈坤的。夏季,草木葱茏,这些传统的古法可以给小孩以生机,融于自然,这也是在天人合一!

现代女性既要工作,又要哺育孩子,怎么去方便有效的恢复体力,固本养颜呢?笔者在讲中医课程中,建议用艾绒煮水泡脚。用艾绒一把,大约30克,煮水;如果时间充裕,有耐心,可以把沸腾的艾绒水倒在桶里,把脚打在桶沿,熏蒸你的脚心;水的热力,艾的药力,能逐寒湿,直透身心。水温适和时,把双脚慢慢放进去,轻轻动双脚,大半个小腿也泡在水中。一会儿,已是香汗淋漓;能透诸经,去百邪。睡前泡脚,一夜安眠。关键要坚持一段时间,去体会身体的变化。如果时间短,兑成温水,带着小孩一起泡脚,也受益无穷。

上面笔者引用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的:"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其实一样受益以母婴。给体质较弱的妈妈或幼儿在冬季做一个肚兜,里面可以放一些艾绒,系在脐腹。现在市场有售一种"热宝",用物理发热贴在腹部,治疗痛经、腹冷,用艾绒做的肚兜,对人更是"润物无声",效力更好。

十人九痔,外科手术很方便啊!这个想法是片面的。那是人体的重要门户,是人体"七冲门"的魄门;七冲门是人体的七道关隘。在《难经·四十四难》中讲:"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为七冲门也。"

不要只把肛门当作只是排泄粪便的出口,既然称之为魄门,也是非常重要。乾隆皇帝长寿,据说有一个锻炼方法,就是:"撮谷道",谷道指肛门,就是收缩肛门,再放松,反复重复。这样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这是个道家练功的方法,可以影响全身气机,可以增强人的魄力。有一个成语叫:"失魂落魄",魄从哪里落,就从肛门。真的落了魄,人就结束了。旧时代,人溺了水,捞出来,有经验的人先去看肛门,看看肛门松没松,没松,还收的紧,赶紧找个土坷拉或别的物件,把肛门堵上。问什么?不要把魄落出来。中医里讲,魄是偏阴的,从肛门落出来,人就死了。一些重病人死前,有大便,是魄落了。平常说"屁滚尿流",吓的拉屎,那肛门还收的紧,不会死人。所以肛门很重要,不能乱动。

中医灸法,也有治疗痔疮的,这里暂不讲了。笔者建议您做一个坐垫,可以用一些干净的棉絮,中间夹杂适量艾绒,铺匀铺平。坐在上面,魄门得到温煦,慢慢体会,自然受益。

艾绒哪里可以买到呢?网络时代,搜一搜,就找到了。写了这么多,有些用语粗鲁处,仁者宽容,见我苦心。

正安中医-北京

白粹昭大夫

少承家蒙,习医药,好释道。崇尚古典经方,继承仲景伤寒学说,重视腹诊,对治杂病,擅长方药、针灸同用,融寒温于一炉,以畅通奇经,净化神意,扶正培元。擅治妇科、男科等内科杂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ej.com/bbjx/1387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