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现在可能大多数人认识,是一种中药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成为药业人员,天麻就如同一个神话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传递神话的是我的师傅邓万大。这是我进入药材系统的第一个师傅,跟他学习中药材加工。
邓万大,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有些忍悛不禁,上万就够大了,比万还大是个什么含意。不久,我知道邓师傅成份重,工商业兼地主,所以他与一般人很少言语,生怕讲错话,让人抓辫子。我进入莲塘坳药材购销站时只有十七岁,邓师傅已年近七十,因当时全国的药业人员有些青黄不接,所以凡有专业技术的都迟迟没有办理手续让他们退休,邓师傅大概觉得我年少纯真,又主动与他拉话,有友好的举动,我们的话语格外的多,也很随便,但讲得最多的还是中药材。他对我不设防,我对他也视为忘年交,讲话直率得如同同辈好友,有时没大没少。
有一天,我与邓师傅坐在案板前拿着片刀(一种将中药材切成片的刀)切中药材,我问他:“邓师傅,我有些不解,您一个搞中药加工的,咋划了这么个双料货成份,工商业,还搭上地主?”他也不回避,说:“我哩,是临到天亮尿坏了床呢!”接着他讲起自己的往事:“年,日本鬼子到攸县,弄得好多人打摆子(日本兵制造鼠疫,使人染上疟疾),我自己制了一些药,比较灵验,治好了一些人,我也赚下了一些钱,我用这些钱购置了一些地。没几年,就解放了,我后悔都来不及。”说完后眼睛暗淡,连连叹气,我也一时无语。停顿了一会,我想起日本鬼子费尽心思制造的鼠疫害人,竟然中药材中有克星,不禁对这中华瑰宝肃然起敬,喃喃地说:“这中药,有这么厉害!”邓师傅立即眼睛放出光芒:“你别说,这中药是好东西!只要用对了地方,作用大着呢!”邓师傅津津乐道地列举若干中药材的功效,接着说:“可惜,现在许多中药紧俏,有的缺货,比如天麻,你没见过吧?”我那时听都没听过,咋会见过,当时整个药材购销站都缺货。在邓师傅口中,天麻就是神物:“天麻!还有个名字叫定风草。你晓得为何叫定风草吗?天麻是块茎,在泥土内,枝干在地面遇风不动——就是说风吹不动它,无风自摇——没有风的时候哇,它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自在地摇摇摆摆。你说这药神不神!厉害不厉害!所以,治头风为灵丹妙药。”邓师傅一个手掌喻天麻一个手掌喻风,赞美的口吻配以灵动的手势,天麻就活灵活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我曾急急地查阅过几本药书,大体介绍为:
天麻,又名定风草、赤箭、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白龙皮等,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干燥块茎。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
寻遍字里行间,都没有“风吹不动、无风自摇”之说。但也没有打消我对天麻的心仪与好奇。
谁知后来第一次与天麻相遇——更确切地说是品尝,是在我自己极不情愿的状态下,带着躯体的疼痛,同时带着感激的心情。
莲塘坳药材购销站的仓库太窄小,经请示上级同意,在一空坪隙地上重建一栋仓库,请了几个砖木工,小工全是药材站的职工。那天傍晚,我们几个小伙子与大姑娘,拉着一辆板车去距站约五公里的柘桑渡河边,将一车楠竹运回站里。车过长岭坳,首先是一长长的上坡路,我与同时招工进来的刘祖光在前面拉,后面三四个在推,上到长岭坳顶又是一长长的下坡路,看到两个女的够累的,叫她们坐在车上。可我们没有掌握好要领,下坡越来越快,我们控制不了,刘祖光首先被一块绊脚石撇开一旁,只剩我一个人撑着往前跑,我的脚步不由自主而猛烈地敲击地面,弄得头脑嗡嗡作响,不一会太阳穴火辣竦地痛,最终被一块石头绊倒,一车楠竹连同车上坐着的两个女的离开公路冲到坡下,好在公路的坡度不大了,车上的人与物未造成损伤。
只是,我的头很痛。站主任胡燕鑫很关心,弄来风油精为我抹了一会,可不怎么顶事,那一晚整个头脑沉浸在疼痛里。第二天,胡主任为我把把脉,开具一张中药处方,接着拨通了县药材公司的电话,找到经理何菊林:“何经理,我站职工小黄为站里拉建筑材料伤及神经,要解决点天麻配方,请您批点给我。”何经理答应后,胡主任随即派仓库保管员黄庚民骑单车拿回一只天麻,初见天麻如一只干萝卜,只是焦褐色,体较紧,末端带一个如鹦鹉的红嘴,俗称“鹦哥嘴”。其他药煎汤,天麻片蒸后带渣吃,服了三副中药,我的头完好如初,清清爽爽。
三四年后,我被调进县药材公司中药批发部,跟伍生昌师傅管理细料中药材。所谓细料中药为珍贵或紧俏中药,天麻自然列于其中。作为细料保管员,除了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还要嘴巴紧,具有严格的保密意识。有一次,时任鸭塘铺药材购销站主任段新春,走到细料仓库,对伍师傅说:“老伍,称一斤天麻给我!”“一斤?”伍师傅管理细料中药多年,这个数字很惊人。段主任说:“怎么!何经理没打电话给你?”伍师傅很谨慎:“我要见何经理的批条。”段主任咧嘴笑着说:“老伍,逗你玩呢!”接着又说:“我想试试你,看看仓库还有多少天麻。”那时仓库的天麻数量是绝密的数字,只有何经理、伍师傅和我知道。当然,现在,我可以解密:那时库存最多的时候五公斤左右,最少的时候约半市斤。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药业的培植人员在积极地探索中药材的栽培技术,天麻由野生变家种成功后,我县于一九七四年就开始试种。
天麻的种植较一般中药材难,天麻以菌为养份,其菌一般由青杠、麻栎、栓皮栎、小板栗、锥栎等树种锯成段培育,天麻的成长环境也特殊,坡地、朝向、土质、气温都有讲究,经培植人员反复研究,选择在鸾山的利洞村一向阳坡地。
一九七八年,我已由中药材批发部调到药材公司生产培植股,做了一名中药材生产培植员。经过几年的反复试种,天麻丰收在望,那年深秋,为采收天麻作准备,我去了那块天麻地,看那天麻的枝干就与“赤箭”这名字挂上了勾,一杆杆红箭立于尘土,亦如我与采收人员此刻怒放的心花。那一年,第一次在本地收获天麻九十多公斤,县药材公司旋即向县委县政府报喜。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畅达,互通有无,昔日的紧俏中药材,如今都已达到饱和状态。
何菊林经理、胡燕鑫主任、段新春主任、邓万大师傅、伍生昌师傅早已去了天堂。每当我见到天麻,就情不自禁地怀念这些药业的先辈,心里充满着温馨。
不知天堂有不有天麻?但我可以祷告先辈:在人间,过去稀缺而神秘的天麻,今天已丰盈于市场,随处可见。做药材,做保健品,做饮料,做食品,广阔地供应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天麻不语,其心可鉴,其情可明。
本期编辑:李方明
攸
河
文
韵
yxwx
.南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症状图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