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奇霉素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阿奇霉素进入组织较慢,48小时后血浆内浓度可达最高峰,在组织中分布迅速,释放缓慢。平均消除半衰期为2~4天,可使阿奇霉素在组织中保持较高的有效浓度,即使血浆浓度低于MIC时也可在组织中维持有效浓度。因而阿奇霉素可使用一个相对较短的疗程。阿奇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组织浓度半衰期均较长,其血清蛋白结合率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减低。阿奇霉素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即给药后阿奇霉素迅速集中到多形核白细胞中(PMN)及巨噬细胞中,随着吞噬细胞的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感染组织中具有很高的浓度,并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然后作为一个对病原菌存在的应答,再将其释放出来,浓度超过很多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2.阿奇霉素的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药物浓度降至MIC以下或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对于小儿患者,阿奇霉素每日10mg/kg连服3天停4天再服,是以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为依据的,即根据用阿奇霉素第4天时的组织浓度与致病菌MIC90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来说,服用10mg/(kg?d)用3天,在第10天即停药7天后阿奇霉素血清浓度已在0.3~0.6ug/L,而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MIC90是0.02~0.40ug/L。因此在停药7天后应服第二次药,如对肺炎链球菌,则停4天就须服第2次,停7天就太长,达不到需要的浓度,效果会差。为确保疗效,一般服三天停四天。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