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茶间饭后
欢迎进入《高安寻古》
浏览《高安寻古》
了解高安历史
免费订阅本号
查阅本号往期文章
请点作者旁边的蓝色
高安寻古
位于高安老城瑞州中路上的张春秋诊所
在高安老城的瑞州中路、政府二院住宅小区的对面,有一家门匾为绿底白字的中医诊所,名号“张春秋诊所”。诊所店面与高安城里的大小数十家私人诊所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平日里多次经过该路段也没怎么留意它的存在。前几日因写完《高安的中医与西医》一文,不知如何,但凡走上街头,路过私人诊所或是药店时,总会不自觉的对其店面瞟上一眼。这不,有一天路过张春秋诊所时不经意的一瞟,就瞟出了一个大发现:在诊所店名的右侧,有一行醒目的小字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筠西致中和老字号。
致中和?似曾相识啊!这不是笔者在为编写《高安的中医与西医》一文查找资料时,在《高安县卫生志》里浏览过的名字吗?那是卫生志在介绍高安城内的私人药店时提到的名字,说解放前,高安的私人中药店有很多,光“致中和”药店就有四家,其中高安城里有三家,石脑圩有一家,分别由创始人张福致及其三个儿子张寿民、张高禄、张新民所开办。
据史料记载,高安城里的三家“致中和”,是高安知名度最高的中药店之一,其地位仅次于熊光华开在中山路的“寿世堂”药店。三家名店为了避免混淆,都在店名中加上各自名字中的一字,以示区分,如创始人张福致的店名为“福记致中和”,其长子张寿民的店名为“寿记致中和”,次子张高禄的店名为“禄记致中和”。
想不到隐藏在历史故纸堆里的名字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笔者寻古探幽的兴趣油然而生,随即趁兴进店就“致中和”的来历问了个大概。
福记致中和中药店创始人张福致
原来,“福记致中和”药店的店主张福致是张春秋医生的太祖父,“寿记致中和”的店主张寿民是张春秋医生的伯祖父,“禄记致中和”的店主张高禄是张春秋医生的亲祖父。看来,这张春秋医生一家子可不简单,那真是世代相传的古老中医啊,其中医世家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仅知从其高祖张锦龙开始行中医至今六代没有中断。
从张春秋医生家谱世系来看,张春秋医生是中医世家一点也不虚传。世居中国药都清江县(今为樟树市)的高祖张锦龙,将医术传给了儿子张福致,张福致学成后便离家向外发展,从清江辗转上高、华阳、石脑,最后落户高安县城筠西街,在瑞州府城隍庙的大门前定居,并开创了著名的“福记致中和”中药店。
张福致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张寿民,次子张高禄,幼子张新民。三子也无一例外的传承了父亲张福致的医术。三子中,因为张寿民是长子,依据自古“长为先”的继承规矩,张寿民是继承祖业的首要人选,14岁就跟着父亲张福致在“福记致中和”店坐诊内儿科,成年后便在南街中山路离朝阳门不远的地方开办了“寿记致中和”中药店。由于医术精湛,后来成为稳坐高安中药界第一把交椅的名医。当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医院”时,就是由张寿民挂帅组建医院院长的。医院所在位置就是他的“寿记致中和”中药店旧址。
医院就是昔日“寿记致中和”药店旧址
说起张寿民的神奇医术,有两则故事可以佐证。一是在他未成名前,因为弟弟张高禄年方弱冠(二十岁左右),性稍顽劣,疑心父亲偏爱哥哥,不肯传授自己真经,便于民国17年(年)的一天赌气离家出走,数日不见其身影。时值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家人怕其有所闪失,便嘱张寿民四处打听寻找,结果得知张高禄已经跑到离城四十多公里外的村前小镇,在一家私人中药铺打起了长工。
当张寿民赶到村前圩时,天色已晚。见哥哥远道来寻,又听父亲心系其学业,张高禄动情得涕零不止。兄弟二人用完晚餐,便前去与老板交涉。老板拿出已签三年的务工合同,不肯放人。张寿民便生气的说:“我家本为中医世家,岂能屈身你处求学务工?”然而老板甩手不理,一走了之。无奈,兄弟二人只好忍气歇息。
时至半夜,突然敲门声急促,原来是老板娘突发急病,上吐下泄,腹痛不止,大汗淋漓,连开药铺的老板都束手无策。迫不得已,老板急令张高禄速去请高手前来救治。张高禄说:“我哥就是城里的名铺郎中,可否让他一试?”老板对“福记致中和”店的名气早有耳闻,每每进城也屡屡经过筠西要道上的“致中和”店,听此建议,当即答应一试。
张春秋医生收藏的祖辈“福记致中和”药店房梁
果然,“福记致中和”的声誉名不虚传,经张寿民一番“望闻问切”,老板娘的病因及诊疗药方迅即得出:“足厥阴肝经寒厥证,吴茱萸汤主之”。不时药下病缓,次日一早病已大恙。老板大喜。兄弟二人正为回家之事愁眉不展,正好老板前来道谢,自愿解除合同,赠送腊肉两块,银元二个。兄弟二人高兴回家。经此一事,张高禄励志钻研,终成事业,也在筠西路西端、原县福利院对面开办了自己的“禄记致中和”店。
张寿民的第二则故事,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张寿民被造反派打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医院院长的位置上“靠边站”,医院劳动改造,每天的劳动就是洗洗药瓶,搞搞卫生。有一日,医院进来一位患气喘咳嗽的儿童,一连几天诊治毫无效果。医院召集相关医师会诊,西医的平喘药、抗生素甚至激素类药都用尽了还是不见好转,家长见状心急如焚。这时,一名医师提出:“医院老院长在劳改吗,何不让他来诊治试试?”
尽管当时西医排斥中医,但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好让他试试。于是张寿民被请了过来。同样是一番“望闻问切”,张寿民很快开出一剂简要疗方:麻杏石甘汤加减,仅五味中药。嘱咐了服用方法后张寿民即离去。其他医生面面相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患儿服下一剂方药。当晚,患儿咳喘平息,一夜安静。次日,患者家长和医生都惊叹:中药真神!张院长更神!
新中国成立后,高安县人民政府发给“禄记致中和”药店的营业执照
至于张高禄,也有一则逗人发笑的故事。据张春秋医生回忆,张春秋三岁时祖父张高禄就已去世,他是跟着父亲张银庚学会中医的。学习过程中,张春秋曾翻阅过祖父张高禄自己编写的不少医书,里面记录了许多医疗经验与秘方,其中有一个秘方是治佝偻病的。佝偻病多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表现为鸡胸龟背。根据张福致的经验,治疗此病得用龟尿作药引。当时张春秋就很奇怪,这龟尿如何获得?当他问及父亲张银庚时,父亲哈哈大笑,说当年他也为这个验方好奇过。祖父告诉父亲,将乌龟放在一面铜锣中间,敲响铜锣,乌龟即会吓出尿来。
张春秋医生的父亲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老中医。张春秋医生介绍了其父亲治疗湿热病的一个事例。有一年正值初夏,一日,父亲张银庚正在筠西路上祖父遗传下来的“禄记致中和”中药店坐诊,门前来了一辆板车,板车上躺着一位病人,从来的方向可以断定,医院出来返回乡下家里去的。的确,医院看病回来,家属告诉张银庚,说患者每日低烧不退,一身沉重疼痛,头如紧箍,住院三日,各项指标都正常,医生说可自行恢复,遂出院。
而患者谵语他每日见鬼,家属无奈,只好回家准备请神婆驱邪。父亲详问病情起因,患者自诉四天前,在田庄干活,天突发大风暴雨。因农活即将完工,索性冒雨做完。当时就见一人,从他田间走过和他打招呼,他抬头应声回答。完工后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田中和他打招呼的人是两月前去世的村民!回家即倒床,晚上高烧,谵语,说见到鬼,医院。父亲四诊之后,认为风寒湿邪袭于肢体头面,随即开方,羌活胜湿汤加减三剂,嘱咐家属三日后复诊,三天后患者独自一人来复诊,提来鸡蛋满心欢喜,千谢万谢张银庚。
“禄记致中和”药店继承人张银庚(左一)在指导儿子(右一)配药
张银庚于年出生,是伴随着新中国前行步伐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医。在中医世家的熏陶下,17医院学徒即己完成。不幸的是,在年爆发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下放农村劳动。直至年文革结束二年后才返城,医院工作。
遗憾的是张银庚父亲已卧床多年,不能亲自带他为徒,且不久就离开人世。临终前,父亲交代张银庚,有机会还是要自开诊所。幸运的是,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国家允许私人兴办企业,于是张银庚趁势开办诊所的心意越来越浓。在伯父张寿民的支持和鼓励下,张银庚在筠西“致中和禄记”原址开业了。他白天坐诊,晚上聆听伯父教诲。
自开诊所后,随着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张银庚的名气也开始显现。在西医越来越贵,一般百姓越来越看不起病的情况下,许多经济条件不好的人都爱到张银庚的诊所来求医问药。而张银庚也秉着传统中医的医德规范,始终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难。在他的诊所里,有一副对联就是他自我约束的行医准则。这副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这与当医院一味追逐利润,竭力谋求创收的歪风相比,其医德是多么的高尚。
如今依然悬挂在张春秋诊所里的“致中和”药店医训
张银庚出名后,也不忘祖业的传承。在行医的同时,张银庚将自己的女儿和不到十岁的儿子张春秋带在身边,教他们切药、炒药、制药,空余之时还带他们上山采药。告诉他们各种药材的名字、形状、味道和治疗功效。张春秋医生说,他就是在这种以玩为学,以学为玩的过程中度过童年的。初中毕业后,张春秋的同龄人都随打工潮去了广州、深圳,张银庚则安排张春秋就读高安卫校。三年后张春秋卫校毕业,张银庚又将他安排在自己的诊所里当学徒。又是三年过去,张银庚见儿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就令其独立去开诊所。
懵懵懂懂的张春秋20岁就自己开起了诊所。开办诊所不久,张春秋就遇到了难处。在90年代中期,中医一度受到西医的冲击,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炒作下,中医被诬蔑为腐朽、过时。加上西医也确有诊疗科学,服药方便,有的病症见效也快的长处,因而使得不少人对西医极度崇拜,对西医动不动就拍片验血打吊针,动不动就住院开刀做化疗这类小病大治,费用高昂的现象习以为常,甘愿接受,致使中医药一时举步艰难。
面临窘境,张春秋多次都想放弃行医。直到年参加全省乡镇中医骨干医师培训,见到了江西最有名的伤寒大师陈瑞春教授,张春秋的行医意志才坚定下来。原来,在与陈瑞春教授的交流中,陈教授得知张春秋是医院老院长张寿民的孙子后,刻意对张春秋悉心教导。课余修闲时间,陈教授还与张春秋聊起中医以后的发展。期间一席话极大地激励张春秋坚定了行医信心。
“致中和”老字号的传承人张春秋参加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培训结业时的合影
陈教授对张春秋说:“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大家在学西医,都在挤这座独木桥。而你在学中医,等你老了,你以后就是老中医,等你有点名气啦,你就是名老中医。别放弃。你家的基因,你家的家风,你家的经验方,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你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专业书,你一定会成功的。”正是从那次谈话后,张春秋一直坚持刻苦钻研中医药书籍,不断总结积累临床经验,始终坚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祖业,传承着祖国不朽的文化遗产。
如今,虽然太祖父、祖父以及父亲开在筠西老街的“致中和中药店”随着古城改造被拆迁,但祖辈父辈的事业和医德没有被遗弃。“福记致中和”药店的房梁被张春秋医生收藏在家;“致中和”“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医训依然高悬在张春秋医生的诊所;“禄记致中和”店迁移到了赤土板路;张春秋医生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在医学院毕业,医院实习。
由此,笔者认为,“致中和”老字号应该成为高安民间中医药发展的一面镜子,人们不妨从中了解了解祖国中医药的独特长处,了解了解高安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历史。于此笔者也希望人们能正确的看待中医与西医的短处与长处。月亮并不是只有外国的最圆,本土流传的古文化并不都是一无是处。只有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之道。
本文完
感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