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病室 http://www.lfgzs.com/bdfimage/hjck/34.html季春纪原文:季春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日在胃:指太阳的位置在胃宿。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白羊座。七星:星宿名,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长蛇座。牵牛:星宿名,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今摩羯座。中。其日甲乙,其帝太日皋,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姑洗(xiǎn):十二律之一,属阳律。参见《孟春纪》注。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鴽(rú):鹌鹑之类的鸟。田鼠化为鴽只是古人的一种传说。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鞠衣:指后妃们躬桑时穿的像初生的桑叶那种黄色的衣服。先帝:指太皞等古帝王。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覆舟:指把船翻过来检查船底有无漏洞。反:翻转。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鲔(wěi):鱼名,即鲟鱼。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生气:指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生:一作“牙”,是。牙,萌芽。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内(nà):纳入,指纳入财物。命有司发仓窌,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窌(jiào):地窖。振:同“赈”,救济。乏绝:出门在外而无川资叫乏,居于家中而无饮食叫绝。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司空:主管土地、建筑、道路等事的官,周代为六卿之一。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循:巡视。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罼(bì):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弋:拴在生丝线上射出去以后可以收回的箭。罝罘(jūfú):都是捕兔的网。罗:捕鸟的网。这里罝罘罗网泛指一切捕捉禽兽的网。无:通“毋”,不要。九门:天子的都城有十二个城门,东方主生养,东方三门本来就不许上述猎具出城,这里的九门指东方三门之外的南、西、北三方九个城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野虞:主管山林田野的官。柘(zhè):柘树,叶子可以养蚕。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蘧筐,后妃斋戒,亲戴任:鸟名。栚(zhèn)曲蘧(jǔ)筐:都是采桑养蚕的用具。栚,放蚕薄的木架的横木。曲,蚕薄(蚕箔)。蘧,圆底的筐。筐,方底的筐。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东乡(xiàng):向东方。乡,向。观:指游观。妇使:指妇女除养蚕之外的工作。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效功:考核功效,即考核完成工作的情况。共:同“供”,供给。郊:指在郊外祭天。庙:指“供”在宗庙祭祖。无有敢堕。堕:同“惰”,懈怠,懒惰。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工师:统领百工的官。百工:指各种工匠。库:储藏器材的五种仓库,金铁为一库,皮革筋为一库,角齿为一库,羽箭杆为一库,脂胶丹漆为一库。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无监工:监督百工的官,由工师担任。日号:每日发布号令。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淫巧:过分奇巧,这里指过分奇巧之物。淫,过分。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大合乐:各种音乐舞蹈同时演奏。是月也,乃合纍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合:指牝牡交合。纍牛:公牛。腾马:公马。游牝:游动中的母牛母马。牺牲:用作祭品的纯色牲畜。犊,举书其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傩(nuó):驱除疫鬼的祭祀。磔(zhé):割裂牺牲来祭神。禳(ráng):祭祀以除去邪恶。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肃:衰落,萧疏。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早山陵不收:指在山陵所种植的谷物无收成。降,兵革并起。译文:第一:季春三月,太阳的位置在胃宿。初昏时刻,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春于天干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姑洗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这个月梧桐树开始开花,鼹鼠变成鹤鹑之类的鸟,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长出。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青色的马,车上插绘有龙纹的青色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吃的是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这个月,天子向太皞等先帝进献黄色的衣服,祈求蚕事如意。命令主管船只的官吏把船底翻过来检查,船底船身要反复检查五次,于是向天子报告船只已经齐备。天子于是开始乘船。向祖宗进献鲟鱼,祈求麦子籽实饱满。这个月,春天的生养之气正盛,阳气向外发散,植物的萌芽都长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能收纳财货。天子要施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开粮仓地窖,赐与贫困没有依靠的人,赈救缺乏资用衣食的人;打开储藏财物的仓库,拿出钱财,周济天下;鼓励诸侯聘用名士,对贤人以礼相待。这个月,天子命令司空说:“应时的雨水将要降落,地下水将向上翻涌,应该巡视国都和城邑,普遍地视察原野,整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使之没有障碍壅塞。打猎所需要的各种网具,毒杀野兽的药,不能带出城去。这个月,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吏不要砍伐桑树、柘树。此时,斑鸠振翅高飞,戴任落在桑间。人们准备蚕薄、放蚕薄的支架以及各种采桑的筐篮。王后王妃斋戒身心,向东方亲自采摘桑叶。禁止妇女去游玩观赏,减少她们的杂役,鼓励她们采桑养蚕。蚕事已经完成,把蚕茧分给妇女,要她们缫丝,然后称量每人所缫之丝的轻重,考核她们的功效,用这些蚕丝来供给祭天祭祖所用的祭服,不许有人懈怠。这个月,命令主管百工的官吏让百工仔细检查各种库房中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金铁,皮革兽筋、兽角兽齿、羽毛箭杆、油脂粘胶丹砂油漆,不许质地不好。各种工匠都从事自己的工作,监督百工的官员每日发布号令,使所制器物不违背时宜,不得制作过分奇巧的器物,来勾动在上位者的奢望。这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大规模地进行音乐舞蹈合演,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去观看。这个月,使公牛公马与母牛母马在放牧中交配。选作祭品的牲畜和马驹牛犊,都记下它们的头数。国人举行驱逐灾疫的傩祭,在九门宰割牲畜攘除邪恶,以此来结束春气。推行与这个月的时令相应的政今,及时雨就会降落,三旬降落三次。季春如果如果实行应在冬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寒气就会时时发生,草木都会枝叶萧疏,国人就会惶恐不安;如果实行应在夏天实行的政令,那么,民间就会流行瘟疫,应时之雨就不能按时降落,山坡上的庄稼就不能收获;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天气就会经常阴晦,淫雨就会过早降落,战事就会到处发生。尽数二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便生:给生命带来益处。便,利。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数:指寿数,人的自然的寿命。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霖:霖雨,连下几天的大雨。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精气:指形成万物的阴阳元气。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认为,精气是一种原始物质,它可以变化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生长变化是精气的表现和作用。入:这里指所入之形。与:等于说“因”,凭借。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流:流动,这里引申为行走。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精朗:据下文当作“精良”。与为夐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夐(xiòng)明:聪明睿智。复,远。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户枢(shū):门上的转轴。蝼(lóu):蝼蛄,天蝼。秦、晋之间谓之“蠹(dù)”。这里用如动词,生虫蛀蚀。气:我国古医家把人体生理上的新陈代谢、内部机能活动的原动力称作“气”。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肿:指头肿。风:指面肿。挶(jū):耳病。?、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mié):眼眶红肿。鼽(qiú)、窒:都指鼻道堵塞不通。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蹷。张(zhàng):腹部胀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胀”。疛(zhǒu):小腹疼痛。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尰(zhǒng):脚肿。躄(bì):不能行走。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疽(jū):结成块状的毒疮。浮浅者为痈(yōng),深厚者为疽。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痤(cuo):痈。尪(wāng):骨骼弯曲症。胫、背、胸骨骼弯曲都称“尪”。伛(yǔ):脊背弯曲。凡食,无强厚,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强厚:指味道浓烈厚重的食物,即下文的“烈味”“重酒”。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五藏(zàng):即五脏,指脾、肾、肺、肝、心。葆(bǎo):安。古医家以“胃为五藏之本”,认为“五藏皆禀气于胃”。所以这里说“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意思是要使胃得到调和,胃调和,五脏就安适了。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将:养。神气:即精气,精神。百节:指周身关节。本书《达郁》篇说,“凡人三百六十节”,说“百节”,称其全数。虞:娱,舒适。必小咽,端直无戾。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上:尚,崇尚。卜筮(shì):卜用龟甲,筮用蓍(shī)草。祷祠:祈神求福叫祷,得福后祭神报谢叫祠。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招:箭靶。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毒药:这里指治病的药物,其味多苦辛,故称毒药。译文:第二:天生出阴阳,寒署、燥湿,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不给人带来益处,也没有一样不对人产生危害。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识万物的有利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体之中,寿命能够长久。所谓长久,不是说延续本来短促的寿命,而是使寿命终其天年。终其天年的要务在于避害。什么叫避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形体,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优,过恐,过哀,这五种东西和精神交接,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东西摇动人的精气,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所以,凡是养生,没有比懂得这个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无从产生了。精气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聚集在飞禽上,便表现为飞翔;聚集在走兽上,便表现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现为精美;聚集在树木上,便表现为繁茂;聚集在圣人身上,便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使它聪明。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风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疾、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疛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蹷疾。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生瘤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痿蹙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患鸡胸和驼背的人。凡饮食,不要滋味过浓,不要吃厚味,不要饮烈酒,厚味烈酒是导致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必然没灾没病。饮食的原则,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能得到安适。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进食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如今社会上崇尚占卜新祷,所以疾病反而愈增。这就像射箭的人,没有射中箭靶,不纠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耙的位置,这对射中箭粑能有什么帮助?用滚开的水阻止水的沸腾,沸腾越发阻止不住,撤去下面的火,沸腾自然就止住了。巫医,药物,其作用只能驱鬼治病,所以古人轻视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于养生来说只是细枝末节啊。先己三曰: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吕氏春秋取:等于说“为”、“治”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啬(sè):爱惜。大宝:指上句的“身”。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腠(còu)理:古医家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诗》曰以下数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鸭鸠》。淑,善良。忒(tè),差误。正,使.....正。国。”言正诸身也。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备:通“服”,实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于无为。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无为:道家提倡的处世原则,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胜天:听凭天道,任其自然。胜,等于说“任”,听凭的意思。天,天道。道家庄周学派认为:“无为为之之谓天”(见《庄子·天地》)。意思是,任其自然,不要有半点人为,这样对待一切,就可以说符合天道了。身,君曰勿身。勿身督听,利身平静,胜天督:正。这里是使.....正的意思。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乡:通“向”,趋向。督听则奸塞不皇。皇:通“惶”,惶惑。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功:本指器物精好,这里引申为美、善。五伯:即春秋五霸。强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夏后相:当是“夏后启”之讹。启,禹的儿子,姒(si)姓。后,君。有扈:即下文有扈氏,古国名,故址在今陕西户县北。六卿:天子设六军,六军的主将称六卿。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贰味:重(chóng)味,多种菜肴。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饬:通“饰”,修饰打扮期(jī)年:一周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执辔(pèi)如组:引诗见《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辔,驾驭牲口的缰绳。组:编织。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躁:急躁不安。子贡认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驭手执辔动作像编织花纹一样,手不能停,所以他说,照此治理天下未免太急躁了。孔子说子贡误解了诗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驭手执辔像编织花纹一样,织者只要编织手中的丝线,花纹自然成形于外;驭手只要调理好手中的缰绳,马自会在道上奔驰千里。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组修其身:指修养自身。成文:比喻大业完成。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得之人:等于说“得之与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译文:第三:汤问伊尹说:“要治理天下,该怎么办?”伊尹回答说:“一心只想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说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话,那首先要治理自身。”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治理自身,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断吐故纳新,肌理就会保持畅通。精气日益增长,邪气完全除去,就会终其天年。这样的人叫做“真人”。过去,先代圣王成就了自身,天下自然成就;端正了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所以,改善回声的,所致力之处不在于回声,而在于产生回声的声音;改善影子的人,所不致力之处不在于影子,而在于产生影子的形体;治理天下的人,所不致力之处不在于天下,而在于自身。《诗》中说“那个善人君子,他的仪容很端庄。他的仪容很端庄,给这四方各国做出榜样。”这说的正是端正自身啊。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可以达到美好的境界了;行为合宜,就会受到他人的称赞了;乐施君道,百官就能治理好了,万民就能获得好处了。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于实现无为。无为之道就是听任天道,无为之义就是要利于自身,无为之君凡事不亲自做。不亲自做就不会偏听,利于自身就会平和清静,听任天道就会顺应天性。顺应天性就会聪明长寿;平和清静就会事业发展,百姓乐于归依;不偏听就会奸邪闭塞,不至惶惑。所以,君主不行君道,边境就会遭受侵犯;在国内丧失德行,国外的名声就会败坏。百仞高的松树,下面树根受了伤,上面的枝叶必然干枯:商、周两代末世,国君心中计谋无当,政今在外自然难于推行。所以,内心得当听闻就得当,听闻得当政事就会处理得当;政事处理得当,所获功名就会得当。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罚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功业比三王更出色的了。五霸把功业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军队比五霸更强大的了。当今世上,各种诡计一齐实施,奸诈骗术接连使用,攻战不止,灭亡的国家、蒙辱的君主越来越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致力于细枝末节啊。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战却没能取胜,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缘故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吃两样菜,琴瑟不陈设,钟鼓不整治,子女不修饰打扮,亲近亲族,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因此,想要制服别人的人,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评论别人的人,一定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人,一定先要了解自己。《诗经》中说“手执缰绳取马如同编织花纹一样。”孔子说“明悉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了。”子贡说“照《诗》中所说的去做,举止太急躁了吧!”孔子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所以子华子说:“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动物就安身了;大水深渊生成了,鱼鳖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人就在树阴下歇凉了。”孔子谒见鲁哀公,哀公说:“有人告诉我说: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说;“这不是迁阔之言。我听说,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得;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不出门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恐怕只有懂得返回到自身修养的国君才能做到吧!”论人四曰: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之:代上文“主道”“君守”。推:这里是离开、远离的意思。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巧故:伪诈无穷之次:指无限的空间,即道家所推崇的虚无境界。次,泛指所在之处。事:等于说“立”。自然之途,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自然之涂:指无为的境界。自然,天然。涂,同“途”、路。天:指天性。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一:指道。道家把“一”看作数之始,物之极,故称”一”为道。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故知一:当重“知”字,作“故知知一”,知一:等于说“得一”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之:至。宾:归顺。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意气:指精神、元气。宣:疏通。收:疑当作“牧”(依华沅说),守,束缚。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朴:指本性。养:指养身之物。节:节制。薄:少。得:这里指被人占有、支配。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量:疑为“墨”字之误。墨:染黑。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当(dàng)务:与事合宜。极:穷,困窘。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错:通“措”,安放。数:礼数,礼仪。遗者,集于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集于肌肤:与肌肤相接为人所感知。集,通“接”。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利:疾,快。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人:通“仁”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四隐:指四种亲近的人。隐,私。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门郭:当作门郎。指左右亲近的人。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情:真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译文:第四: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遵守的原则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邀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自己的天性不受到损害,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万物万形,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像天地一样,那么,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情不能得当?这就像驾驭马车的人,反躬自求,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过去,古代亡国的君主认为罪在别人,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认为罪在自己,所以每天勤于功业,从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与不肖相异。人们都用花言巧语来替自己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缘故。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爱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圜道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圜:通“圆”,指周而复始,运而不穷。地道:关于地的道理、法则。方:端平正直。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说:解释。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杂:通“匝”,循环终始。稽:留止。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相为:互相替代。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日夜一周:当为“日日夜一周”。“日”字当重。躔(chán):指月亮运行与星辰会次。轸(zhěn)与角属(zhǔ):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属,连接。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精行四时:精,精气,即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说“精行四时”。一上一下:指阴气上腾,阳气下降。与遇:相合,会合。动:这里指有生机。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云云然:云气周旋回转的样子。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黄帝曰:战国时有很多托名为黄帝著的书出现,据《汉志》记载黄帝之书就有二十一家。这里的“黄帝曰”当是引自此类书文。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刑蹇(jiǎn):连绵词,义同“形倨”,颠仆障碍,不能行进。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居:这里是壅闭的意思。虚: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唯:本是应答之词,这里作“应答”讲。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说一:专精于一官、一窍。说,通“锐”(依许维通说)。留运:停止运行。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一:指道。齐:应当为“者”字之误。原:“源”的本字。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宗:本源。以全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宣:周遍,普遍。究:穷极,深入到底。瀸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瀸(jiān):洽,合。遂:通达。还(xuán):通“旋”,旋转。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枝:通“肢”感:触动。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犹若:等于说仍然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世:父死子继叫世。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不受也。贤主之均:调和受:这里有应和的意思。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译文:第五: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效法它们,据以设立君臣上下。怎样解释天道圆呢?精气一上一下,环绕往复,循环不已,无所留止,所以说天道圆。怎样解释地道方呢?万物异类异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职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说地道方。君主掌握圆道,臣下处守方道,方道圆道不颠倒改变,这样国家才能昌盛。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圆道,月亮历行二十八星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角宿与轸宿首尾相接,这是圆道。精气四季远行,阴气上腾,阳气下降,相合而成万物,这是圆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剪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败,衰败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圆道。云气西行,纷纭回转,冬夏不止;水泉东流,日夜不停。上游的泉源永不枯竭,下游的大海永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圆道。黄帝说:“天帝没有固定的居处。如果它固定在一处,就不会无所不在了。”这是说运行不止,这是圆道。人体共有九个孔窍,其中一窍闭塞,另外八窍就会有病。八窍病得厉害,时间久了,人就会死亡。所以,应答时若要听,应答就会停止;倾听时若要看,倾听就会停止。这是说要专精于一官一窍。一官一窍都不应停滞,停滞就成为祸灾,这是圆道。道是最高的,没有谁知道它的来源,也没有谁知道它的终极,没有谁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谁知道它的归宿,然而万物都把它作为本源。圣王取法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天性,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号施令。号令从君主之口发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达,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达四方,然后又旋转复回,回到君主那里,这是圆道。号令的施行符合圆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这样就没有壅闭之处了。没有壅闭之处就是君道畅通啊!所以,君主把号令当作生命来看待,臣下的贤与不肖、国家的安危都由它决定。人有形体四肢,人所以能够支使它们,是由于它们受到触动必定有感觉。如果受到触动而没有感觉,那么形体四肢就不会听从支使了。臣下也是这样。如果对君主的号令无动于衷,就无法支配他们了。有臣下却不听从支配,不如没有。所谓君主,就是要支配本不属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汤、武王都是这样。先王设立高官,一定要使他遵循臣道。做到遵循臣道,职分才能确定;职分确定了,臣下就不会有隐私塞蔽其上。尧舜是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把贤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肯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设立官职仍然一定要使它遵循臣道。当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传世世代代不失君位,从而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但他们设立官职反而不能使它遵循臣道,用私欲把它搞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贪求的太远,而见识太短的缘故。五音无不应和,这是由于它们各自的乐律确定。宫、徵、商、羽、角各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音都调得很准确,不可有丝毫差误,这就是五音无不应和的缘故。贤主设立官职与此相似。百官各守其职,治理分内的事,以此侍奉君主,君主就没有不安宁的了;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兴旺的了;以此防备祸患,祸患就无从降临了。整体译文:第一:季春三月,太阳的位置在胃宿。初昏时刻,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春于天干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姑洗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这个月梧桐树开始开花,鼹鼠变成鹤鹑之类的鸟,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长出。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青色的马,车上插绘有龙纹的青色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吃的是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这个月,天子向太皞等先帝进献黄色的衣服,祈求蚕事如意。命令主管船只的官吏把船底翻过来检查,船底船身要反复检查五次,于是向天子报告船只已经齐备。天子于是开始乘船。向祖宗进献鲟鱼,祈求麦子籽实饱满。这个月,春天的生养之气正盛,阳气向外发散,植物的萌芽都长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能收纳财货。天子要施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开粮仓地窖,赐与贫困没有依靠的人,赈救缺乏资用衣食的人;打开储藏财物的仓库,拿出钱财,周济天下;鼓励诸侯聘用名士,对贤人以礼相待。这个月,天子命令司空说:“应时的雨水将要降落,地下水将向上翻涌,应该巡视国都和城邑,普遍地视察原野,整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使之没有障碍壅塞。打猎所需要的各种网具,毒杀野兽的药,不能带出城去。这个月,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吏不要砍伐桑树、柘树。此时,斑鸠振翅高飞,戴任落在桑间。人们准备蚕薄、放蚕薄的支架以及各种采桑的筐篮。王后王妃斋戒身心,向东方亲自采摘桑叶。禁止妇女去游玩观赏,减少她们的杂役,鼓励她们采桑养蚕。蚕事已经完成,把蚕茧分给妇女,要她们缫丝,然后称量每人所缫之丝的轻重,考核她们的功效,用这些蚕丝来供给祭天祭祖所用的祭服,不许有人懈怠。这个月,命令主管百工的官吏让百工仔细检查各种库房中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金铁,皮革兽筋、兽角兽齿、羽毛箭杆、油脂粘胶丹砂油漆,不许质地不好。各种工匠都从事自己的工作,监督百工的官员每日发布号令,使所制器物不违背时宜,不得制作过分奇巧的器物,来勾动在上位者的奢望。这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大规模地进行音乐舞蹈合演,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去观看。这个月,使公牛公马与母牛母马在放牧中交配。选作祭品的牲畜和马驹牛犊,都记下它们的头数。国人举行驱逐灾疫的傩祭,在九门宰割牲畜攘除邪恶,以此来结束春气。推行与这个月的时令相应的政今,及时雨就会降落,三旬降落三次。季春如果如果实行应在冬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寒气就会时时发生,草木都会枝叶萧疏,国人就会惶恐不安;如果实行应在夏天实行的政令,那么,民间就会流行瘟疫,应时之雨就不能按时降落,山坡上的庄稼就不能收获;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天气就会经常阴晦,淫雨就会过早降落,战事就会到处发生。第二:天生出阴阳,寒署、燥湿,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不给人带来益处,也没有一样不对人产生危害。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识万物的有利一面,以利于生命,因此,精神安守在形体之中,寿命能够长久。所谓长久,不是说延续本来短促的寿命,而是使寿命终其天年。终其天年的要务在于避害。什么叫避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形体,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喜、过怒,过优,过恐,过哀,这五种东西和精神交接,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过冷,过热,过燥、过湿,过多的风,过多的雨,过多的雾,这七种东西摇动人的精气,那么生命就受到危害了。所以,凡是养生,没有比懂得这个根本再重要的了,懂得了根本,疾病就无从产生了。精气聚集在一起,一定要有所寄托。聚集在飞禽上,便表现为飞翔;聚集在走兽上,便表现为行走;聚集在珠玉上,便表现为精美;聚集在树木上,便表现为繁茂;聚集在圣人身上,便表现为聪明睿智。精气到来,依附在轻盈的形体上就使它飞翔,依附在可以跑动的形体上就使它行走,依附在具有美好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精美,依附在具有生长特性的形体上就使它繁茂,依附在具有智慧的形体上就使它聪明。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风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挶疾、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疾、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疾、窒疾,滞积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疛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蹷疾。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少的地方,多有头上无发和颈上生瘤的人;水中含盐分及其他矿物质过多的地方,多有脚肿和痿蹙不能行走的人;水味甜美的地方,多有美丽和健康的人;水味辛辣的地方,多有生长疽疮和痈疮的人;水味苦涩的地方,多有患鸡胸和驼背的人。凡饮食,不要滋味过浓,不要吃厚味,不要饮烈酒,厚味烈酒是导致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必然没灾没病。饮食的原则,要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五脏就能得到安适。一定要吃可口的食物;进食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这样,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饮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如今社会上崇尚占卜新祷,所以疾病反而愈增。这就像射箭的人,没有射中箭靶,不纠正自己的毛病,反而去修正箭耙的位置,这对射中箭粑能有什么帮助?用滚开的水阻止水的沸腾,沸腾越发阻止不住,撤去下面的火,沸腾自然就止住了。巫医,药物,其作用只能驱鬼治病,所以古人轻视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于养生来说只是细枝末节啊。第三:汤问伊尹说:“要治理天下,该怎么办?”伊尹回答说:“一心只想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说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话,那首先要治理自身。”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治理自身,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断吐故纳新,肌理就会保持畅通。精气日益增长,邪气完全除去,就会终其天年。这样的人叫做“真人”。过去,先代圣王成就了自身,天下自然成就;端正了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所以,改善回声的,所致力之处不在于回声,而在于产生回声的声音;改善影子的人,所不致力之处不在于影子,而在于产生影子的形体;治理天下的人,所不致力之处不在于天下,而在于自身。《诗》中说“那个善人君子,他的仪容很端庄。他的仪容很端庄,给这四方各国做出榜样。”这说的正是端正自身啊。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可以达到美好的境界了;行为合宜,就会受到他人的称赞了;乐施君道,百官就能治理好了,万民就能获得好处了。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于实现无为。无为之道就是听任天道,无为之义就是要利于自身,无为之君凡事不亲自做。不亲自做就不会偏听,利于自身就会平和清静,听任天道就会顺应天性。顺应天性就会聪明长寿;平和清静就会事业发展,百姓乐于归依;不偏听就会奸邪闭塞,不至惶惑。所以,君主不行君道,边境就会遭受侵犯;在国内丧失德行,国外的名声就会败坏。百仞高的松树,下面树根受了伤,上面的枝叶必然干枯:商、周两代末世,国君心中计谋无当,政今在外自然难于推行。所以,内心得当听闻就得当,听闻得当政事就会处理得当;政事处理得当,所获功名就会得当。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罚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功业比三王更出色的了。五霸把功业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没有任何人的军队比五霸更强大的了。当今世上,各种诡计一齐实施,奸诈骗术接连使用,攻战不止,灭亡的国家、蒙辱的君主越来越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致力于细枝末节啊。夏君启同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没有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土地并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战却没能取胜,这是由于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缘故啊!”于是夏君启居处不用两层席,吃饭不吃两样菜,琴瑟不陈设,钟鼓不整治,子女不修饰打扮,亲近亲族,敬爱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后,有扈氏就归服了。因此,想要制服别人的人,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评论别人的人,一定先要评论自己;想要了解别人的人,一定先要了解自己。《诗经》中说“手执缰绳取马如同编织花纹一样。”孔子说“明悉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了。”子贡说“照《诗》中所说的去做,举止太急躁了吧!”孔子说:“这句诗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所以子华子说:“丘陵生成了,穴居的动物就安身了;大水深渊生成了,鱼鳖就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人就在树阴下歇凉了。”孔子谒见鲁哀公,哀公说:“有人告诉我说: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我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孔子说;“这不是迁阔之言。我听说,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得;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别人那里也会有所失。不出门却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恐怕只有懂得返回到自身修养的国君才能做到吧!”第四:做君主的方法很简单,君主要遵守的原则就在近旁。首先是向自身求得,其次是向别人寻求。越向远处寻求的,离开它就越远;寻求它越花力气的,失掉它就越远。什么叫向自身求得呢?就是要使耳目适度,节制嗜好欲望,放弃智巧计谋,摒除虚浮伪诈,让自己的意识在无限的空间中邀游,让自己的思想立于无为的境界。像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危害自己的天性了。自己的天性不受到损害,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够懂得事理的玄妙;懂得事理的玄妙就叫做得道。所有那万物万形,得道而后才能生成。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适应事物的变化,博大精深,不可测度;德行就会彰明美好,与日月并列,不可熄灭;豪杰贤士就会随时到来,从远方来归,不可遏止;精神、元气就会畅通,无所束缚,不可拘守。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返朴归真,嗜欲容易满足,所取养身之物少而有节制,不可支配;就会超脱世俗,怡然自乐,内心洁白,不可污染;就会威武不能使他恐惧,严厉不能使他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举动与事合宜,随着时势应酬交际,不可困窘;就会举止依照礼数,取与遵循事理,不可迷乱;就会言无过失,感于肌肤,不可改变;就会奸人窘困,贤者显达,不可隐匿。所以懂得得道的道理,就会像天地一样,那么,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情不能得当?这就像驾驭马车的人,反躬自求,就会车轻马快,即使跑很远的路再吃饭,中途也不会疲倦。过去,古代亡国的君主认为罪在别人,所以每天杀戮不停,以至于亡国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认为罪在自己,所以每天勤于功业,从不松懈,以至于成就了王者大业。什么叫向别人寻求?人同类而智慧不同,贤与不肖相异。人们都用花言巧语来替自己防范,这是昏君惑乱的缘故。大凡衡量、评定人: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富有,就观察他赡养的都是什么人;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爱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以上八种观察和六项检验,就是贤明的君主用以衡量、评定人的方法。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了。就像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别人的方法。第五: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效法它们,据以设立君臣上下。怎样解释天道圆呢?精气一上一下,环绕往复,循环不已,无所留止,所以说天道圆。怎样解释地道方呢?万物异类异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职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说地道方。君主掌握圆道,臣下处守方道,方道圆道不颠倒改变,这样国家才能昌盛。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圆道,月亮历行二十八星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角宿与轸宿首尾相接,这是圆道。精气四季远行,阴气上腾,阳气下降,相合而成万物,这是圆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剪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败,衰败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圆道。云气西行,纷纭回转,冬夏不止;水泉东流,日夜不停。上游的泉源永不枯竭,下游的大海永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圆道。黄帝说:“天帝没有固定的居处。如果它固定在一处,就不会无所不在了。”这是说运行不止,这是圆道。人体共有九个孔窍,其中一窍闭塞,另外八窍就会有病。八窍病得厉害,时间久了,人就会死亡。所以,应答时若要听,应答就会停止;倾听时若要看,倾听就会停止。这是说要专精于一官一窍。一官一窍都不应停滞,停滞就成为祸灾,这是圆道。道是最高的,没有谁知道它的来源,也没有谁知道它的终极,没有谁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谁知道它的归宿,然而万物都把它作为本源。圣王取法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天性,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号施令。号令从君主之口发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达,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达四方,然后又旋转复回,回到君主那里,这是圆道。号令的施行符合圆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这样就没有壅闭之处了。没有壅闭之处就是君道畅通啊!所以,君主把号令当作生命来看待,臣下的贤与不肖、国家的安危都由它决定。人有形体四肢,人所以能够支使它们,是由于它们受到触动必定有感觉。如果受到触动而没有感觉,那么形体四肢就不会听从支使了。臣下也是这样。如果对君主的号令无动于衷,就无法支配他们了。有臣下却不听从支配,不如没有。所谓君主,就是要支配本不属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汤、武王都是这样。先王设立高官,一定要使他遵循臣道。做到遵循臣道,职分才能确定;职分确定了,臣下就不会有隐私塞蔽其上。尧舜是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把贤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肯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设立官职仍然一定要使它遵循臣道。当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传世世代代不失君位,从而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但他们设立官职反而不能使它遵循臣道,用私欲把它搞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贪求的太远,而见识太短的缘故。五音无不应和,这是由于它们各自的乐律确定。宫、徵、商、羽、角各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音都调得很准确,不可有丝毫差误,这就是五音无不应和的缘故。贤主设立官职与此相似。百官各守其职,治理分内的事,以此侍奉君主,君主就没有不安宁的了;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兴旺的了;以此防备祸患,祸患就无从降临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ej.com/yejx/1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