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儿童鸡胸
宝宝鸡胸
鸡胸怎么办
鸡胸治疗
婴儿鸡胸
鸡胸驼背

人生最美是品德愿留芬芳在人间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谨以此文纪念伯母徐以淑

每次回江苏老家探亲,我都会到三岔村的芬芳小学看看。该小学是由伯伯和伯母捐资兴建的,是吴集乡唯一一所希望小学。他们捐资办学的事迹被刊载在《解放日报》年11月20日第9版上。作为一名普通工人,家庭并不富裕,是什么情结让伯母倾其所有在家乡兴建希望小学的?这事一直困扰着我,最近从吕明哥处获得了一本书,名叫《人生最美是品德》,我从中找到了答案。

国破家不全乱世苦难多

据伯母自述,小时候她家境还算不错,但父母封建思想比较严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孩行为规范就是在家做饭和做女工:包括捻绳、纳鞋底等针线活。伯母说自己生性外向,很想打破这些封建礼教的束缚,经常在室外和男孩一起玩耍,常常招来父亲一顿严厉呵斥。

有一年,家里为她哥哥请来私塾先生,伯母也偷偷跟着学,结果,几个月下来,哥哥还没有学会,她就熟记于心了。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女儿经》和《上下论》都倒背如流,先生经常夸赞她。但好景不长,在有严重封建思想的大舅怂恿下,母亲打断了她的念头,念书生涯就此结束了,她极不情愿地回归到了传统家务!

据推算,伯母是年嫁给伯伯吕继芳的,伯伯家住沭阳吕圩村。从时间上看,嫁到吕家好像是她苦难岁月的开始,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当时吕家条件差。事实不然,那时吕家虽然不算殷实,但生活还算过得去,造成苦难的根源是兵荒马乱,国难当头。伯母说刚过门时虽说日子清苦,平平淡淡的日子还算安稳,但很快日本鬼子来了,平安的日子就算一去不复返了。头顶上经常见到飞机盘旋,一听飞机响,老百姓就吓得往床底钻,鬼子经常到乡下扫荡,烧杀抢掠,把所有东西都掳走,搞得鸡飞狗跳,全家老小跑返(苏北人把难民携家带眷逃难叫“跑返”),有家难回,过着流浪生活,整日心惊肉跳,不得安生。

等日本鬼子离开村庄后,由于家里被洗劫一空,伯母只能出去拾柴火,挖野菜度日,缺衣少食,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不久,女儿降生了,家里没能力为孩子准备一件真正的衣服,就用一件破衣服裹上,结果孩子得了破伤风死了。她整整哭了一个多月,几乎滴水未进,大病一场。

由于动荡,吕家生活实在难熬,伯母只有回到娘家,说是娘家,其实,她母亲也是跑返到水牛庄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寄人篱下。这年冬天三九寒天的一个晚上,北风呼啸,大雪已有一尺多深,一位亲戚突然来报信,说伯伯吕继芳和他的堂兄吕继雨遭到伪军绑架,命悬一线,伯母心急如焚,央求她的父亲赶快想法救人,等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一同被掳走的吕继雨已经人头落地,血淋淋的。多险啊,来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救出伯伯吕继芳后不久,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这多少给这个苦难家庭带来暂时的欢乐。不久,伯伯吕继芳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到部队参军了。伯母留在娘家艰难度日,每天只吃两顿饭,包括孩子在内,吃的都是些照得出人影的高粱稀饭,没办法只有再次回到婆家吕家。推磨、拾柴火、挖野菜,生活依然苦苦挣扎。对于乱世中的人们来说,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世道太平,不跑返,有饭吃,就知足了,但日本鬼子依然在吴集附近活动,还经常下乡扫荡,安稳的日子依然是一种幻想。伯母被迫再一次带着孩子回到母亲身边,此时,她母亲住在灌云的二姐家,由于缺衣少食,伯母和她的母亲和小妹同时染上伤寒症,伯母只有将孩子托付给她大姐带走,孩子离开娘后日夜啼哭,没几天又抱回,一周后她大姐就病死了,她的心一下又掉进了冰窟窿。

伯母这次伤寒病了四十多天,她父亲请了当地的一位名医,开了几副中药,总算是把命救了回来。可破船又遇顶头风,等到她神志稍微有些清醒时,父亲由于操劳过度,也染上伤寒病,因是夏天,持续发大水,无法请医生,没多久父亲就病逝了。也不知哭了多久,伯母无力地抱着孩子,孩子两眼无神地望着妈妈,好像有话说要说,但连喊妈妈的力气都没有了,结果孩子也没有熬过这个夏天!人生最大的打击莫过于生离死别,家破人亡,想到亲人一个个离去,伯母绝望到了极点,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寻死的念头时常袭上心来。她说,那时家里穷的连一根上吊的绳子都找不到,只有选择投河,一场大病和这一年来的不幸遭遇,已把身体拖得非常虚弱,有几次晚上悄悄爬出去,刚到河边就被家人发现拉回来。没有办法就在家里撞墙,撞得头破血流,还跪着向天哭诉:“苍天大老爷啊,您收那么多有福的人,为什么不把苦命的我收走!”就这样混混沌沌,没日没夜地哭,又有几个月过去了,眼睛几乎哭瞎了,已经认不出眼前的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求死无门,生活还得继续,在母亲和妹妹的劝导下,只好认命。这期间,娘家这边又陆续有一些亲人相继病死饿死。伯母只好带着堂弟一路讨饭南下,来到镇江的三姐家。三姐夫的哥哥姓魏,在银行当行长,魏行长是个体面人,生活过得很好,他父亲在苏北老家和伯母的父亲是很要好的朋友。听伯母说明来意后,他几乎连眼皮都没有抬,毅然拒绝了帮助找些事情做的请求。望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主人冷冰冰的脸,饿了几天没吃一口饭的伯母捂着脸夺门而去,边跑边哭,如泉泪水顺着手指间奔涌而出。

又回到三姐家,在镇江当地教书的三姐夫这几天也没拿正眼瞧一下这位从苏北来的“小姨子”,还好,好心的邻居和伯母讲,到附近的地方替人割麦子可以混到饭吃,她就去试试,割了半天,等到上午送饭时,却没有她的份,原来东家嫌她割的太少。东家哪里知道,她已经几天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了。后来,经一家“荐头行”(相当于现在的职业介绍所)介绍,到一家收破烂的人家做佣人,干一些洗衣、烧饭、倒马桶等家务活,只包吃饭,没有工钱,生活仍然需要苦苦支撑。

在镇江一段时间后,生活还是难以维持下去,年秋天,伯母回到了苏北,看了看日夜思念的母亲,带着妹妹从连云港踏上去上海的轮船。到上海后,先在一位同乡人马大舅家落脚,帮助照顾产妇、做些家务。后来凭借一手好的针线活,被一家服装厂录用,暂时在上海立住了脚。

伯伯和伯母年轻时照片

年夏天,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伯伯吕继芳随解放军来到了上海。伯母在上海见到了久别的丈夫,乱世中夫妻意外相逢,心情悲喜交加,伯母把几年间心中的苦水尽情向丈夫倾诉,泪水情不自禁夺眶而出,任其奔涌而下。年伯母生下了长子吕明后随军去了青岛,年又生下次子吕波。年伯伯吕继芳转业来到上海,伯母也从青岛国棉二厂调到上海国棉二十五厂。虽然经历了失去母亲和“三年自然灾害”等诸多磨难,但真正的苦难已渐渐过去了,生活逐渐稳定,这里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亲友,可以找年出版的《人生最好是美德》看看。

家徒立四壁一饭能留客

从媒体上我们常看到:每个人都应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才有前途。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爱听这些,认为那都是些空洞的说教。但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这么想,伯母非常理解和认同这句话,她非常清楚强大的国家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她后来的幸福生活,这在她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得到。是共产党把她从苦海中救出,是共产党给像她一样劳苦大众带来了幸福生活,她从内心感谢这个国家,感谢共产党!

幸福一家人(前排左二为伯母)

苦难岁月磨砺伯母的善良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因此,她也特别同情穷苦大众,为她后来形成不求富贵、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

要是以为乐善好施的她一定很有钱,您就错了!退休前她只是上海国棉二十五厂一名普通工人,工资收入一直不高!但她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从不浪费!我曾多次到伯母家去过,发现她经常用淘米水洗菜,洗完菜的水再用来拖地,拖地的水冲厕所,水至少用过三次才倒掉!这些节俭行为全是她自觉自愿行为。记得有一位国外名人说过:在真相绝对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你的所作所为体现的就是人的品质。伯母节俭的生活习惯完全出自她的自觉自愿行动,无人监督,这是她高尚品德在生活中的一个体现。我还发现伯母经常穿一些掉了色的衣服,伯伯说,她十年八年也不买一回新衣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农村仍然很贫穷,她经常将自己和街坊们穿不着的衣服收集一下带回老家,帮助老家生活困难的亲戚或邻居!在长途客车上背着大包小包,有时被误认为是返乡的农民工。

解放初伯母在被服厂上班。一天下班,她沿着苏州河回家,北风吹得地面枯枝和黄沙沙沙作响,走到宝成桥她看到有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她毅然决然地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钱掏给了老人,结果被她妹妹埋怨了很长时间,因为那是她们姐妹俩一星期的生活费,施舍给老人,她俩就身无分文,未来几天将要挨饿。

有一位远房亲戚,也是一位母亲,儿子在国民党部队当兵,解放前去了台湾,解放后这位母亲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伯母每月硬是从牙缝里省出5元钱,给这位亲戚寄过去,一直没有间断,直到“两岸三通”,母子团圆。后来看到伯母一家居住简陋,着装朴素,为了感恩,这位亲戚多次要求其子女为伯母买房买车,均遭到伯母婉言拒绝。

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处都是饥饿的人群,伯母也饿得浑身浮肿,次子吕波也因营养不良长出“鸡胸”(缺乏营养造成的软骨病),但她仍然不忘用微薄的工资接济家乡亲友。见邻居老大娘没有吃,她把伯伯吕继芳从部队上省下的一点粮食送给老大娘,宁愿自己和孩子挨饿,因为她非常清楚挨饿的滋味和危险。有一次,伯母从徐州去上海,在火车上,她拿出带的一块饼子喂给孩子吕波,邻座上坐着父女俩,女孩约莫三四岁,面黄肌瘦,皮包骨头,眼睛死死盯着伯母手中的饼子,那位父亲眼睛望着窗外,假装没有看见。伯母隐约感觉到这位父亲的眼泪在眼眶内打转,毅然将手中仅有的饼子送给了那位饥肠辘辘的女孩,那位父亲转过脸来,扑通跪在伯母面前,不住地磕头,眼泪扑簌簌地流出,哽咽着:感谢大嫂,感谢大嫂!那时从徐州到上海坐火车需要一天一夜,结果到上海站,伯母他们母子俩饿晕在站台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位亲戚到伯母家串门,发现伯母家人穿着“寒酸”,硬要塞给伯母元钱,推拉多少次,伯母见推辞不掉,就收下了。作为回报,伯母让亲戚走时捎些玉米面走,结果亲戚回家后发现玉米面里有元钱。她就是这样,一生资助别人很多,但从不讨别人半分钱的便宜。

年伯母揣着钱,准备带到苏北兴建希望小学,在路上拦了一辆从上海去沭阳的长途汽车,正常车票是45元,结果她不厌其烦地与司机“讨价还价”,只给了35元,司机嘟囔着说:你这位上海老太太“真抠”,满车人都投来“嘲笑”的目光,没人知道这位“抠门”的上海人怀里正揣着三万元善款准备回乡办学,更不知道她胸怀有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希望小学建好后,伯母又一次回乡,参加希望小学开学典礼,路上听车上一位乘客说家里生活困难,没钱治病,当场就掏出钱救济这位乘客!

伯母家住上海普陀区武宁路的老旧公房里,只有大小两间房子,大房间是客厅兼卧室,小房间我住过,只能将就着摆上一张床,站在床边无法转身。后来看了相关报道才知道,整个家只有不到22平米,厨房都是与邻居共用的。这是她和伯伯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连洗衣机都没舍得买过,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小房间(8平米)大房间(13平米)

居所虽小,伯母却时刻不忘帮助他人。有一次在上海长途汽车站,碰到一位安徽来卖茶叶的农村妇女小涂,了解到她在上海举目无亲,住不起旅店,伯母就热情地把她接回家住,一住就是二三十天;还有一次,苏北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上海没找到工作,无钱租房,居无定所,伯母将这位大学生安置在家里免费住下,并安慰女孩,直到几个月后找到工作!

在这小小的陋室里,伯母常常招待来到上海的亲戚朋友,好多亲友到上海后哪儿都不去,就喜欢在伯母家吃饭。因为她家饭菜是热的,脸是热的,心是热的,在她家吃饭,开心舒服。当时在武汉造船厂当厂长的十三级高干田青夫妇以及旅居美国、在《白毛女》中担任主演的芭蕾舞演员顾峡美和妹妹顾逸君,至今都难忘在伯母家吃饭的情景;长子吕明的一些战友、下乡插队时的一些安徽老乡以及次子吕波的一些同学至今都记得伯母所烧的饭菜味道,因为她热情好客,舍得奉献。客人们在伯母家每回都吃的饱饱的,但这些亲友却很少有人知道,伯母自己吃的常常是些隔天的剩饭剩菜……..。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她不亏待任何人,只亏待自己一个人!他们老夫妻俩的待客之道是:请客无需山珍海味,也不是豪华餐厅,需要的是真心真意,是尽心尽力,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让给客人。客人每次都感觉到自己像回到家里一样。

希望小学建立以后,伯母每次回老家都是“悄悄的”,生怕惊扰乡里领导和乡亲。有一回,领导知道伯母要回老家,提前和她“打招呼”,坚持要招待她,感谢她,但都被她坚决地谢绝了,回家乡她都是在亲戚家吃山芋稀饭等一些简单的家常饭,还说在家乡吃什么都香。

有一年家乡学校领导去上海开会,为感谢她,特地买来了一些礼物,但被她再三再四地谢绝了,还笑着说:要是家乡田地里种的,我乐意收,要是花钱买来的,我就不收。学校领导临走时,伯母还追出老远,硬给他塞上两千元钱带给芬芳小学,嘱咐给芬芳小学的孩子们买些图书。

伯伯吕继芳的姐姐是局长,姐夫是市领导,伯母常常去看望他们,虽有这层关系,伯母从未因此抬高自己。她心中始终不忘关心穷苦人,她的朋友圈都是些“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沾亲带故的,还是素不相识的,只要有一点能力,她都会满腔热情、倾其所有。有一首诗能很好地概括她的这种品德:家徒立四壁,一饭能留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每次回苏北,伯母都会想起小时候,苦难使她那个年龄的人失去的太多,苦难使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苦难虽已从这块土地上一去不复返了,“我不能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遭受贫穷的痛苦,虽然我只是个普通人”,每次回去她都会在内心默默念叨。

五十年过去了,伯母一直没有忘记故乡,听乡亲们说家乡孩子要到五六里外的村上去上学,特别是雨雪天,道远路面滑,孩子们上学非常艰难,她决定在家乡兴建一所小学。年她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全部积蓄捐给沭阳县吴集乡,在三岔村旁建一所希望小学———芬芳小学。

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有多位富商在祖国内地捐建图书馆、教学楼等,比如到北京您可以看到逸夫楼、英东游泳馆等,他们的美名传遍华夏,也得到了国人的普遍尊重。

有位哲人说:有能力时,就做点大事;没能力时,就做点小事;有权力,就做点好事;没权力,就做点实事……。伯母既没有钱,也没有权,但她常怀感恩的心,“我要一定要做点好事,做点实事,做点善事!”她常在心里念叨。作为一位普通人,能不能像有钱人那样做慈善?伯母的行动给了我们完美的回答。她是一位退休工人,没有香港富商那样有钱,但有的是一颗善良的心,这就足够了。她不以自己是位普通职工而自卑,也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们;伯母的善举证明,做善事不分贫富。如果把邵逸夫、霍英东比喻成参天大树、花中牡丹,作为一位普通人,伯母只能算作路边小草,默默无闻,甘愿奉献,她“自笑不如原上草,春风吹来也开花”,她认为做善事不是富人专利,关键要有热情和一颗善良的心。可用一句诗形容伯母捐资助学的事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孩子们在芬芳小学快乐成长

伯母,您为家乡捐资建校,不图名不图利,晚辈不会忘记您,乡亲们不会忘记您。随着农村的发展,不远将来三岔村可能消失,芬芳小学也可能消失,但您的光辉事迹永远不会消失,您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普照家乡这片土地!

特别感谢吴集中心小学,感谢他们将伯母的事迹整理出版!

伯母徐以淑,生于江苏沭阳,上海国棉二十五厂退休职工,年4月12日出生,年5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岁!

伯母徐以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ej.com/yejx/1465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