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散文网
其他平台转载请标注作者和来源
我的父亲
作者:周彦军
今年7月1日是父亲去世九周年的日子,在我们这里,九周年是一个重要纪念节点。而事实上,九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父亲。
农历壬辰龙年五月二十二日子时,公元年7月10日凌晨0时50分,我敬爱的父亲在家中走完了他平凡而又真实的人生旅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57岁。
人的一生会经历这样那样的不幸,我认为最大的痛苦便是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而对我而言,正值中年的父亲因病辞世,给我造成了难以言表的苦痛和折磨,给我的母亲造成了无法弥合的创伤,给我们这个曾经普通而又不乏幸福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空前的灾难!
父亲急匆匆地走了,甚至没有来得及给我们母子留下一句遗言。但是,至今为止,父亲仿佛仍然在条理清晰地主持着我们这个家的一切大局,他好像不曾离开过这个家。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不由人泪眼模糊。此时此刻,我再一次陷入回忆,追思我敬爱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父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家有兄弟姊妹共8人,父亲排行第四,前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后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时代和社会大背景决定了父亲从一开始就要经历非凡的磨难。据父亲生前所说,在他10岁前后,因为营养不良,身患鸡胸病。当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兄弟姊妹多,医疗条件差,所有这些使得父亲医治不及时导致胸廓畸形。逐渐地,岁月将伤病在父亲身上定格,但父亲还是和所有身体正常的人一样,从事农业劳动,放羊、耕地、在生产队挣工分。父亲只上了三年级便辍学在家,但他身残志坚,凭着好学和勤奋,自学汉字、珠心算,这为后来走上正式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在生产队做会计工作表现出色,父亲被推荐到县财税局参加选拔考试。父亲生前多次以开玩笑的口吻给我讲述这段“历史”:当时背着铺盖卷卷到县城,考题中有一题要填“少壮不努力”的下句,父亲答的是“枉活人世”。父亲努力了,也得到了回报,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拿下了县财税局农财员的职务。自此,父亲成为了一个兼职农业生产的正式干部,此后父亲坚持与时俱进,直到可以用“二指弹”使用电脑做各种电子表格、文档,上网、聊QQ。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自然也就承担起养家的一份责任。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我从他生前使用过的很多记录本里翻出了当年为奶奶请医生治病和开的药方。逢年过节,母亲做的荞面凉粉、莜麦炒面、甜醅、煮的猪肉排骨,父亲买的烟、酒,都要首先给爷爷奶奶送去。直到父亲去世,从没有见过或者听过他对爷爷奶奶不敬重。
父亲是一个称职的丈夫。父亲去世后,母亲哭的死去活来,每每饭端到桌上,无不和我念叨起父亲并泪流满面。去世那年是父母结婚30周年,父亲却急匆匆走了,没有来得及纪念那个神圣的日子。
在父亲去世前后,有不明真相的亲戚朋友们说父亲和母亲过日子太小气,舍不得花钱吃喝,甚至有人当面说母亲当家,我们家顿顿喝拌面汤……其实在我们家有两件事是反传统的:一个是我们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典型的“重女轻男”,父亲母亲尤其父亲,自古以来就十分偏袒姐姐。当然,姐姐也一直很争气,对此我还不止一次地向父亲和母亲提出抗议;二是母亲绝对不管钱,母亲接受的是典型的封建传统家庭教育,她一直秉承着“相夫教子”的传统。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一向是很好的。自我记事以来,父亲和母亲的争吵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或许感情就是吵出来的。母亲曾经连续七年动过三次大的手术,都是父亲精心照看。去世前父亲身体不好多次住院,每一次都是母亲悉心照顾,端水送饭。在去世前的一个月里,医院陪母亲住院治病。据母亲后来回忆,在去世前十多天,父亲还对母亲说过“你比我年轻,走的话也是我到头里”的话!父母互相之间的照顾和扶携是很令人感动和羡慕的。父亲年龄大母亲十岁,可包办婚姻的父母依然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30年。
父亲是一个优秀的父亲。父亲是个肢体残疾人,他和同样是肢体残疾人的母亲组成了一个残疾人家庭。但是两位残疾人身残志不残,同身体正常的父母一样,他们也干净利落地拉扯着两个孩子,并且努力地供我们上学。我和姐姐要吃喝,要成长,要上学,父母努力地打拼,拼命地挣钱。在我们幼年的时候,父母每天拔够四十个麦捆子回家的时候,还要给反锁在家里的我们姐弟俩抓只蜻蜓,捕个秋蝉,只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
父母在老家那个放眼望去除了黄土就是荒草的黄土塬上,肩扛手刨,硬是养活了一家人!与老家的同龄人相比,我们姐弟少受了很多的苦,上小学、初中不用住校,吃住在父亲单位的办公室,上高中直接在县城买了房子。父亲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保证了一家人充裕的衣食住行,保证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证了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父亲是一个善良的同事。参加工作30年,父亲结识了数以百计的同事,他们后来有去市里任职的,有去周边区县工作的,有在本地担任领导职务的。父亲工作认真负责,单位有好几个同事因前工作单位会计人员工作失误导致被弄错了工资,父亲总是抱着对同事负责的态度,及时予以纠正给找补回来。父亲一辈子光明磊落,同事有困难需要帮忙,父亲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人和善的性格和厚道的做人风格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父亲是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的,去世后许多一起共事过的领导和同事自行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子欲养而亲不在。父亲已经走了,这是充满悲伤却又无法挽回的事实。作为儿女,我们只有好好努力,传承和发扬父亲留给我们的良好家风,孝敬母亲,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作者简介:周彦军,男,甘肃榆中人,文学爱好者,现就职于榆中县文化旅游系统,主要从事文字创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