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西医
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系因肩关节周围肌腱、腱鞘、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粘连,限制肩关节活动,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的病症。
因其主要特征为肩活动障碍,临床中又有“冻结肩”(frozenshoulder)、“粘连性肩周炎”(adhesiveperiarthritisofshoulder)之称。
2、中医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肩痹”的范畴,因多发生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因体虚、劳损而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称为肩痹。
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漏肩风”“肩凝症”之称。
3、发病率及人群分布情况
国内外目前尚缺乏大规模普通人群肩周炎流行病学的研究报道。国外初步研究报道,肩周炎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在此年龄段的发病率为2%~5%,女性多于男性。
大约10%的肩周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的5年内,对侧肩关节也会再次罹患“肩周炎”。国内文献资料显示,肩周炎在城市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8%,占肩部疾患的42%。
据统计,约2%的成年人曾发生过肩周炎,40~60岁为多发期,多发生于左肩,双肩同时发生者为5%~8%,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二、症状及体征
1、症状
慢性起病者开始症状轻微,仅有肩部不适及钝痛,活动增多时疼痛,患者常未特别注意。少数患者可急性发病,疼痛严重,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甚至惧怕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发病1年左右最重,1年半后疼痛减轻,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洗脸、取物、驾车、睡眠等。
肩周炎患者常诉患侧肩部疼痛,以夜间明显,严重者影响睡眠;除肩痛外,患者还诉患肩活动受限,如手不能上举、不能摸后背、不能梳头、不能摸裤后袋、大小便后不能用患侧手料理个人卫生等。
肩周炎的严重程度及各期持续时间,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平均整个病程2~3年,有的较短,有的持续数年。
2、体征
患者自述痛点在臂上部,可感应到手,但无感觉障碍。疼痛严重者,盂肱关节几乎完全不能活动。压痛点广泛,显性压痛点集中在肩胛冈三角肌附着处,潜性压痛点也分布于头颈背部,亦可在肩峰下大结节及结节间沟处、前方的喙突、肩峰下肩袖间隙触及痛点。
有时因并发上肢血液循环障碍4或血管痉挛而出现手部肿胀、发凉,手指活动疼痛不适等。急性期因疼痛而不敢活动,慢性期(冻结期)关节粘连,肩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皆受限;肩部外展至一定程度有阻挡感;可见肩胛肌、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萎缩。
三、证候分类
1、病因辨证
(1)、风寒湿型
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四、治疗原则
1、针灸治疗肩周炎应分期施治。
急性期(冻结进行期)以缓解疼痛为主,针灸治疗取穴以远端腧穴为主,或远端腧穴配合局部腧穴、阿是穴;
慢性期(冻结期)及功能恢复期以纠正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主,针灸治疗取穴以局部邻近腧穴、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腧穴。
针灸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以循经选取远端腧穴为主,强刺激,并配合局部腧穴。
2、慢性期及功能恢复期
以纠正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主,针灸治疗以病因辨证为主,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等证型,可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选用不同的腧穴。
在此基础上,辅以经络辨证取穴。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配合远端腧穴。
针灸治疗方法多采用毫针刺法、电针、火针、灸法、刺络放血、拔罐、耳针、腕踝针、穴位注射、针刀等。对于慢性期及功能恢复期肩周炎患者,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目前尚无综合治疗方法与单纯针灸疗法进行疗效比较的研究报道,同时亦缺乏不同针灸疗法适用特点的相关研究。
3名医经验
近现代名医经验的记载中,较少涉及肩周炎的分期及经络辨证,治疗选穴多从病因辨证入手。
对于疼痛明显者(急性期),针灸取穴多以远端、单穴为主,强调重手法、强刺激,可配合刺络疗法、拔罐疗法、火针疗法;对于功能活动受限明显者(慢性期),针灸取穴以局部腧穴、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腧穴,以穴组治疗为主,针灸方法多样。
目前尚无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严重临床不良事件报道。
3注意事项
急性期肩周炎针灸治疗时,应配合局部的被动及主动运动,同时医生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防止出现晕针或其他不良反应。
患肢的运动范围应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幅度为度,循序渐进,避免暴力牵拉而造成组织损伤。
愿患者朋友早日远离病痛!
Mr.li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