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壁及胸廓检查
考点一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1.骨骼标志
(1)胸骨角两侧胸骨角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接,通常以此作为标记来计数前胸壁上的肋骨和肋间隙。
(2)第7颈椎棘突为背部颈、胸交界部的骨性标志,其下即为第1胸椎棘突。
(3)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手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平第7肋骨或第7功间隙,或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
2.胸部体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锁骨中线(左、右)通过锁骨胸骨端与锁骨肩峰端的中点所引的垂直线,成年男性和儿童,此线一般通过乳头。
(3)腋前线(左、右)。
(4)腋后线(左、右)。
(5)腋中线(左、右)。
(6)肩胛线(左、右)。
(7)后正中线。
3.胸部分区
(1)腋窝(左、右)。
(2)胸骨上窝。
(3)锁骨上窝(左、右)。
(4)锁骨下窝(左、右)。
(5)肩胛上区(左、右)。
(6)肩胛区(左、右)。
(7)肩胛间区(左、右)。
(8)肩胛下区(左、右)。
考点二常见异常胸廓
1.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以至与横径几乎相等,胸廓呈圆桶形。肋间隙增宽,锁骨上、下窝展平或突出,颈短肩高,腹上角增大呈钝角,胸椎后凸。桶状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亦可见于一部分老年人。
2.扁平胸胸廓扁平,前后径常不到横径的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锁骨上、下窝凹陷,腹上角呈锐角。见于瘦长体型者,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3.鸡胸(佝偻病胸)此为佝偻病所致的胸部病变,多见于儿童。外观胸骨特别是胸骨下部显著前凸,两侧肋骨凹陷,胸廓前后径增大而横径缩小,胸廓上下径较短,形似鸡胸。有时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增厚隆起呈圆珠状,在胸骨两侧排到成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前胸下部膈肌附着处,因肋骨质软,长期受膈肌牵拉可向内凹陷,而下部肋缘则外翻,形成一水平状深沟,称肋膈沟。严重时可见胸骨下端剑突处内陷,有时连同依附的肋软骨一起内陷而形似漏斗,称为漏斗胸。
考点三胸部静脉检查
正常胸壁无明显静脉可见。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胸壁静脉可充盈或曲张。上腔静脉受阻时,胸壁静脉的血流方向自上向下;下腔静脉受阻时,胸壁静脉的血流方向自下向上。
考点四胸壁及胸骨检查静
用手指轻压或轻叩胸壁,正常人无疼痛感觉。胸壁炎症、肿瘤浸润、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骨骨折等,可有局部压痛。骨髓异常增生时,常有胸骨压痛或叩击痛,见于白血病患者。
考点五乳房检查
检查时光线应充足,前胸充分暴露,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必要时取前倾位。先视诊后触诊,除检查乳房外还应包括引流乳房部位的淋巴结。
1.视诊注意两侧乳房的大小、对称性、外表、乳头状态及有无溢液等。乳房外表发红、肿胀并伴疼痛、发热者,见于急性乳房炎。乳房皮肤表皮水肿隆起,毛囊及毛囊孔明显下陷,皮肤呈“橘皮样”,多为浅表淋巴管被乳癌细胞堵塞后局部皮肤出现淋巴性水肿所致。乳房溃疡和瘘管见于乳房炎、结核或脓肿。单侧乳房表浅静脉扩张常是晚期乳癌或肉瘤的征象。妊娠、哺乳也可引起乳房表浅静脉扩张,但常是双侧性的。近期发生的乳头内陷或位置偏移,可能为癌变;乳头有血性分泌物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乳癌。
2.触诊被检查者取坐位,先两臂下垂,然后双臂高举超过头部或双手叉腰再进行检查。先触诊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检查者以并拢的手指掌面略施压力,以旋转或来回滑动的方式进行触诊,切忌用手指将乳房提起来触摸。检查按外上(包括角状突出)、外下、内下、内上、中央(乳头、乳晕)的顺序进行,然后检查淋巴引流部位(腋窝,锁骨上、下窝等处淋巴结)。乳房变为较坚实而无弹性,提示皮下组织受肿瘤或炎症浸润。乳房压痛多系炎症所致,恶性病变一般无压痛。触及乳房包块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及活动度急性乳房炎时乳房红、肿、热、痛,常局限于一侧乳房的某一象限。触诊有明显压痛的硬块,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伴寒战、发热及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乳房肿块见于乳癌、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肉瘤等。良性肿块一般较小,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不硬,无粘连而活动度大。恶性肿瘤以乳癌最为常见,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压痛不明显,质坚硬,早期恶性肿瘤可活动,但晚期可与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易向腋窝等处淋巴结转移,尚可有“橘皮样”、乳头内陷及血性分泌物。
年医大教育/银成医考“临床,中医中西医,乡村,口腔,护士护师等专业”已开始报名,现在报名即可开通导学课程;早复习,早准备,医大教育全力助您一考过关!”
报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